绥德分区党、政、军、民、学,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的《关于拥护军队的决定》《陕甘宁边区拥军公约》和八路军留守兵团发布的《关于拥护政府爱护人民的决定》《拥政爱民公约》,在全区范围开展了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的“双拥”运动。各级政府分别举行扩大的政务工作会议,并邀请部队代表参加,认真开展自我批评,提出具体实施细则。组织广大民众举行各种座谈会、拥军会、军民联欢晚会,进行普遍深入的拥军爱民教育,启发群众爱护军队的自觉性和真挚感情。在拥军运动月活动中,各区、乡政府和机关学校募集慰问品,推举代表组织慰问团、秧歌队,深入战地、医院、休养所和抗属、退伍荣誉军人家中登门慰问。
1943年春节,吴堡县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宣传动员群众组织秧歌队,召开拥军大会,给当地驻军拜年。集中动用540多头毛驴为部队驮运煤炭、运送军粮、军需物资和转移伤病员,动员648名民工自带干粮抢修河防工事。1944年春节,慰问部队边币15000元,猪肉148公斤,羊肉40公斤以及粉条、面粉、干果、蔬菜等慰问品,进一步密切了军民关系,增强了前线部队的战斗力。
拥军工作同时,还得到各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绥德县开明绅士霍子乐,将两个儿子送给八路军参加抗战。在募捐寒衣代金中,他带头捐献银洋2000元,名列全县之首。1938年,河防吃紧,部队供给严重困难,霍子乐又和民主人士安文钦每人捐资500元抗日经费。在霍子乐、安文钦的积极带动下,绥德警备区广大民众积极捐献银洋20000元。安文钦在购买救国公债时,尽其所有力量,多次大量购买救国债券。至今在绥、米民间广泛流传“安文钦买公债——尽力而为”。
三五九旅进驻绥德后,把拥政爱民运动作为部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拥政爱民公约”,组建成立爱民小组、医务小组、文化教育小组,经常深入农村为群众送医送药,免费看病;文化教育小组深入夜校和家庭开展扫盲识字和文艺宣传活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生产技术方面的问题,受到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1937年11月,八路军警备八团驻防吴堡后,全县人民迅速掀起拥军优属和支前高潮。吴堡人民在自己吃糠、吃野菜、吃树皮、树叶的极端困境下,将节约的粮食、马铃薯、萝卜和猪羊肉送给河防部队。同时,动员民众一次为部队捐献棉鞋5000多双。
1937年至1944年,吴堡李家沟至岔上黄河沿岸的巡逻警戒任务,主要以地方自卫军、游击队为主,群众积极献策献计,配合驻军官兵守卫河防重任。日军每次轰炸宋家川河防重镇后,广大民众冒着枪林弹雨,组成担架队抢救抬运伤员,全力以赴,抢修工事和执行巡逻警戒任务。1941年10月下旬至11月间,全县先后动员51424个民工,修复被毁河防工事。1942年3月27日深夜,千余群众协助河防部队抢修白天被日军炸毁的河防工事。1943年3月,全县动员民工1500多人,参与抢修宋家川至柳壕沟至李家沟被洪水冲毁的河防工事。1944年,吴堡全县两次动员民工4800人,捐献木料250多根,高粱秆1500公斤,突击奋战半个月时间,再次修复沿河被水冲毁工事,尤其是水手游击队,夜以继日,坚持奋战7年之久,受到三五九旅官兵的高度赞扬。(www.daowen.com)
1942年,为了全力保证部队的后勤供应,全县只有35000人口、4000多名劳力的吴堡县,先后动员民工71844个、驴2493头,参与运粮、运煤等支前运输,大大鼓舞了抗日将士的战斗士气。从1943年开始,吴堡每年春节,县、区、乡分别组织秧歌队,为河防驻军和抗属拜年、慰问。1944年春节,全县慰问部队、抗属猪、羊肉349公斤,小米、白面、挂面1616公斤,煤炭345公斤,军鞋2000双,袜垫50双,边币515000元。1941年至1945年(缺1943年资料),全县累计缴纳抗日公粮5344石(80.16万公斤),公草24.35万公斤,食盐代金60万元,做军鞋29300双,代纺棉花3601公斤,捐献粮食300石(约4.5万公斤),捐草7.5万公斤,售卖低价粮500石(7.5万公斤),同时交纳抗属优待粮800石(约12万公斤)。在吴堡县委的领导下,吴堡县农会、妇救会、青救会、工人救国会,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动员一切力量,一切物资,为支援河防战斗,保卫边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涧县地处绥德分区南部河防前线,在抗战时期,从石盘窑则山到双庙河贺家畔,全长57公里的河防线,清涧人民肩负着巨大的河防和支前重任。全县男女老少齐上阵,修筑河防工事,运送弹药物资,送饭、送水,支援前线河防。抗战期间,全县动员16000多名妇女,开动纺车13329架,织布机3283台,纺棉81万多斤,织布307000多丈,被毛泽东称为“土洋布”,送往边区政府被服厂。做军鞋20万双,交纳救国公粮3000多石。支前运动轰轰烈烈,当时流传于绥、清一带的民谣曰“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上战场。做军鞋,送军粮,支援八路打东洋”。全县掀起踊跃参加八路军的热潮,1937年11月,全县动员600多名青壮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清涧县新政府成立,当年动员776名新兵参加八路军,全县抗属达到4300多户。抗日战争时期,清涧全县参加八路军和边区保安部队的人员达到2500多人。为抗战的胜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42年,子洲县动员大批人力、畜力参与了抗日支前工作。1942年动员民工3377人,牲畜7721头(匹);1943年动员支前民工3826人,牲畜4504头(匹),7203人参加了抢修工事。全县制作担架150多副,累计做军鞋12635双。1944年正月,全县开展了拥军爱民月活动,组织秧歌队慰问和军民联欢活动。全县向当地驻军慰劳猪11头,羊14只,猪肉480斤,鸡44只,小麦12石7斗9升,小米6石9斗,食用盐1石5斗5升,粉条386斤,煤炭7300多斤,各种蔬菜2268斤,馒头2900斤,豆腐1350斤,白酒92斤,醋桨221斤。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1942年驻子洲西川某团战士,帮助群众种地374亩,锄地165亩,秋收1457亩,担水1632担,可折合3000多个劳动日。在秋收期间,广大官兵以营为单位组成秋收队,帮助抗属和贫苦农民抢收庄稼。八路军还制定了五大纪律:一、爱护农具。二、不吃饭。三、不要慰劳。四、收割干净。五、不要工钱。通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大大增强了军民、军政的密切关系。苗家坪有一秀才,起初对八路军不够了解,有房子不愿腾出给部队住,通过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八路军医生为他和侄儿媳治好了久治不愈的疾病,从此对八路军产生了极大的好感,提着杂面,登门慰问当地驻军战士,表达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
1944年8月,驻防子洲巡检司七一四团一连,获得陕甘宁边区政府“甲等拥军爱民模范连”荣誉称号;1945年,该连又荣获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的“军民一家,亲如骨肉”的光荣牌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