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流态认知/工程实践和产品研发也不断深入,大致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工业厂房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的设计中,全面依照苏联的规范和方法进行设计,排水管道采用水一相重力流原理的计算表进行设计。
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内设计的工业厂房大量投入使用。由于设计原理、理论及方法全部照搬苏联,与国情不符,暴雨时,厂房内部分雨水排水检查井出现冒水现象,冒水的检查井都是埋地排水管起点的几口井,且同一埋地排水管后面的检查井则不冒水。雨水检查井冒水事件相继发生,仅北京一地就有数十案例。全国各地检查井冒水顶开检查井盖的事故也时有发生,造成各种生产事故与经济损失。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自20世纪60年代初期起,国内开始了关于屋面雨水课题的研究工作,关注点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等。
1962年清华大学、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建筑工程部北京工业设计单位三家设计院联合派出人员组成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科研组,在清华大学给水排水实验室进行试验。经过4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
a.研制出65型雨水斗,其重要构造特征为加设防空气顶板及防涡旋整流板,改善了水力条件。
b.试验研究表明,雨水埋地管由于气水分离,影响其排水能力,并提出雨水检查井的改进形式和气水分离等技术措施。
c.天沟雨水斗(DN100斗)的排水规律为:试验流量从0开始逐步增加,斗前水深流量2.5 L/s以前快速增加,其后缓慢增长,当流量达到35 L/s时斗前水深急剧增长。(www.daowen.com)
d.试验中发现雨水斗斗前水位较低时雨水斗压力内为大气压。随着流量增加,斗前水位不断抬高,相继出现气水两相流至水一相流,斗前水位升高的同时斗内出现负压,当雨水斗斗前水深达到一定高度,雨水斗全部被淹没,水面平稳没有漩涡,此时的流量为天沟和雨水排水管系统的临界流量。
e.整个系统的流动状态很复杂,掺气的结果使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由一相流变为两相流,水流呈脉动紊流,流速较大。随着流量继续加大,掺气减少,并逐渐出现白色乳状混合流态;水流量进一步增加,掺气量逐渐减少并达到满流状态。
随着工程实践的经验积累,发现采用水一相压力流理论设计的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在多斗系统中出现屋面雨水泄流不畅,屋面积水,个别工程雨水甚至从天窗溢流进入厂房。这说明多斗系统与单斗系统采用相同的理论与实践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距离屋面雨水排水系统立管远的雨水斗,排水能力小,而距离立管近的雨水斗排水能力大。当远斗达到临界流量时,近斗尚未达到而掺入气体,在两相流流态时气团阻碍水流动,出现系统远端斗排水量不堪重负,导致屋面积水。
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0年代,由《室内给水排水和热水供应设计规范》国家标准管理组申报立项,由建设部全额拨款的新一轮的雨水试验项目正式启动。试验由清华大学、机械工业部的第一设计院和第八设计院等单位参加。试验历时8年,取得大量数据,得出如下结论:雨水流态为重力-压力流的结论,即小流量时为重力流,大流量时为压力流;雨水立管的下部为正压区,上部为负压区,压力零点随流量的变化而变动,流量增大时压力零点向上移动;悬吊管的末端近立管处为负压,始端为正压;负压造成抽吸和进气,因此立管顶端不设置雨水斗,但其他部位采用不同形式的雨水斗时,掺气现象仍难以避免;管系内水流为气水两相流,而其中的气相处于压缩状态;由于雨水斗在悬吊管位置的不同,近立管端的雨水泄流量大,远立管端的雨水斗泄流量小,因此提倡多斗系统采用对称布置。
在该试验基础上研制出了构造和性能更好的87型雨水斗,并一直广泛应用于我国的民用与工业建筑中,同时在制订的规范条文中采用以下技术措施:(1)对管系留有足够余量,以防检查井冒水和天窗溢水事故重现;(2)对于超重现期的雨量采用事故溢流口解决;(3)强调外排水系统和密闭系统,强调单斗系统或对称布置的双斗系统,以尽可能地发挥系统的优势;(4)禁止立管顶端设置雨水斗,限制多斗系统,工业产房限用高、低跨合用雨水系统等,以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
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初,首都机场建设四机位飞机库,因屋面面积大而从国外引进压力流雨水排水系统,开始了我国压力流雨水排水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序幕。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从1995年开始进行压力流雨水斗试验,至 2000年6月研制成功压力流屋面雨水排系统。因近些年我国大规模地进行城市建设,如城市综合体、展览馆、会展中心、大剧院、高铁枢纽、机场候机楼等大屋面建筑的大规模建设,压力流雨水系统应用较广。到目前为止,这一技术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普通的建筑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