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研究结果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研究结果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武汉城市发展史和上述职能评价体系和结果,目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劣势职能有:集聚能力不强,交往水平不高,宜居水平较低,城市环境较恶劣。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研究结果

基于武汉城市发展史和上述职能评价体系和结果,目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劣势职能有:集聚能力不强,交往水平不高,宜居水平较低,城市环境较恶劣。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

4.3.1.1 集聚能力不强

武汉集聚能力不强,未能形成巨大的经济效应和对中部地区的向心力,严重制约着武汉的进一步扩张和规模提升,是武汉走向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大瓶颈。集聚能力不强,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腹地、城市群支持不够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将逐步提高,伦敦、东京、纽约等世界城市服务业的比重都在70%以上[26]。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越高,城市的服务功能越强,城市对区域产业吸引力越强,对人口的吸引力也越强。目前,武汉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过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城市服务功能不足,对区域经济缺乏吸引力,是导致城市集聚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

武汉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城市服务业发展较慢。首先,第三产业结构不优,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仍占据主导地位,新兴高附加值服务行业发展不足。武汉市服务业中的旅游、会展、中介咨询、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行业虽然有所起色,但距离国家中心城市水平还相差甚远,不足以构成城市的支柱产业。其次,第三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助推器,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61]。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愈密切,产业互动作用愈明显,经济集聚效应越显著。武汉的生活性服务业(包括商业、餐饮业等)发展较好,但是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物流、技术服务等)发展滞后,进而导致武汉制造业升级较慢,产品附加值较低。

2.腹地和城市群支持不够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其腹地和城市群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腹地和城市群为中心城市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腹地和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越好,中心城市可集聚能量越多。武汉市的腹地和依附的城市圈发展情况并不理想。武汉市的直接经济腹地仅限于湖北省,湖北省经济总量(2011年数据)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所在的省份(广东、江苏、四川等)相差较大,见表4-30。

武汉所依附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经济发展水平,与其他区域中心城市所依附的城市圈均不在一个级别上。虽然在中部地区还有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但大多各自为政,经济联系有限,并未形成统一协调的城市连绵区。武汉城市圈领衔的中部城市群没有形成合力,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规模和能级相距甚远,不能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足够的支持。

表4-30 2011年各地区GDP总量排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

4.3.1.2 交往水平不高

武汉2011年货运量基本达到国家中心城市标准,但城市交往水平仍不高。其原因不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而是由于城市参与区域经济建设力度不够,特别对人流依赖性较强的第三产业建设不够,直接导致城市客运量的不足。货物流通量大,说明武汉的制造业和物流业发展良好,但客运量不足,说明城市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活动不够频繁,城市交往能力仍显不足。武汉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城市交往能力,努力成为经济活动的终点站,而不是中转站。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基础设施,武汉是中国四大铁路枢纽、联系东南西北四方高速公路节点、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华中地区航空中心。武汉2011年货运量几乎达到国家中心城市水平,领先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货物吞吐能力较强。

武汉之所以交往能力不足,是因为武汉2011年城市客运量远落后于多个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中心城市中处于末位。武汉是集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于一体的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良好,但目前的客运量远落后于其他城市,说明武汉参与和引领区域发展的经济活动不够多,城市组织协调区域发展的能动性较差,具体表现为对人流依赖性较强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未来的建设中,武汉应加强城市的第三产业建设(特别是外向性产业部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建设,提升城市交往能力。(www.daowen.com)

4.3.1.3 宜居水平较低

城市宜居水平较低主要是由于城市失业率高、城市居民收入较低和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1.失业率较高

武汉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拥有大批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的就业政策,失业问题并不突出。但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武汉失业率开始走高,就业压力变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武汉市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多,高校毕业生多,造成就业竞争激烈。其次是武汉市产业结构不合理,提供就业岗位能力不足。武汉市企业中,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的小企业、私营企业比重小,而有大量富余人员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比重大[62]。最后是武汉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武汉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给传统产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市场资金开始由传统产业流向高新产业,大批传统产业开始倒闭。但是传统产业流出的劳动者不能满足高新产业的需求,于是城市失业人数开始上升。

2.居民收入低

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能力有限,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武汉高附加值产业不足,人均产值较低,城市整体生产力不强。其次是居民收入结构比较单一,过分依赖政策性增资,居民自主创收能力不强[63]。最后是社会再分配体系的缺失,武汉社会保障覆盖面较小,保障资金来源不足,管理水平不健全,不能够通过税收的转移支付来有效地调节社会收入水平。

3.公共交通体系不健全

武汉公共交通结构失调。虽然武汉公共交通方式比较齐全,有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小公共汽车出租车和轮渡等,但由于轨道交通仍然处于建设阶段,导致轨道交通等快速公共交通方式在全城覆盖率小,服务范围极其局限[64]。公众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较少,出行时间也较长。

4.3.1.4 绿色水平不高

绿色发展是城市未来的必然之路,也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选择。武汉目前绿色建设不理想,城市环境较为恶劣,在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方面并未产生示范作用,不能带动周边城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城市绿色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城市生态建设较滞后和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生态建设滞后,人均公共绿地较少;武汉环境保护力度在11个城市中相对不足,城市工业“三废”排放量较大。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武汉应加强“三废”循环利用能力,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优良的生态资源,增加城市绿化,建设更加宜人的城市环境。

1.生态建设滞后

当前武汉湖泊湿地、山体萎缩较严重,城市公共绿地不足,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受到较大影响。虽然目前武汉市总体规划提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但在生态建设方面,仍缺乏实质性措施。城市“填湖造市”情况较为严重(20世纪下半叶50年中,武汉中心城区湖泊减少了2/3,其中前40年湖泊大约以每年4个的速度消失,后10年的消失速度也近一年1个,就连保护最为严密的东湖,近20年水面也被填占1094亩),湖泊面积压缩;再加上部分水系污染与富营养化,鸟类、鱼类等生物资源的数量明显减少;许多湿地也在逐渐消失,增大了城市防洪排涝和抗旱压力;城市山体不断被侵占,森林资源也在不断减少。此外,由于城市周边人口密集,林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净化空气能力也在降低[65]

2.环境污染较严重

城市环境污染主要体现在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空气污染三方面。武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湖泊污染严重,武汉市内已检测的污染较为严重的70个主要湖泊中,有26个湖泊水质为V类,占总数的51.40%[66]。武汉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比较显著,武汉正处于基础设施的高峰建设期,建筑施工噪声污染严重;交通缺乏管制,交通噪声问题已成为重要民生问题。2011年武汉空气环境质量基本上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为306天,与生态城市的相关标准330天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