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丁则民育才史料集:奠基的年代与戍边的先驱

丁则民育才史料集:奠基的年代与戍边的先驱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4年11月底和12月初举行第一届四位美国史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这是迄今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保存的美国史教学计划。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丁则民先生随时任北师大副教务长丁浩川同志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会议期间多次和丁先生谈及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和美国史研究,也谈及一旦开始招收美国史研究生,希望得到先生的支持,先生欣然同意。

丁则民育才史料集:奠基的年代与戍边的先驱

黄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一届美国史硕士研究生(1981年—1984年),是河北师院历史系教授黄德禄先生作为北京师大兼职教授在北师大指导培养的,我协助黄德禄先生组织了从招生到培养和答辩的全过程。1984年11月底和12月初举行第一届四位美国史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的答辩。其中马秋莎的毕业论文答辩请邓蜀生先生主持,在11月30日举行。黄开来、莫亚平、徐承范三人的毕业论文则在12月4日至5日举行,均请丁则民先生主持。

丁则民先生1919年7月22日生于北京书香世家,194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美国史,新中国成立后放弃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返回祖国,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时称北平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现在学校档案室里还保存着1951年任副教授的丁则民先生拟定的一份美国史教学计划,原稿迄今保存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档案馆内,笔者在档案馆内查阅教学课程计划档案时发现了这份计划。这是迄今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保存的美国史教学计划。丁先生为历史系三年级在1950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美国史》制定的课程教学计划,每周3学时,选修5学分,30人选(据学校教学档案)。这份计划对于我们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历史教学的发展变化是一份宝贵的教学档案资料,反映了当时国内外政治背景下的教学情况。1952年全国院校调整,丁则民先生随时任北师大副教务长丁浩川同志来到东北师范大学任教。这段往事使得丁先生对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有着很深的感情。

1979年以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筹备为契机,兄弟院校间美国史研究同行加强了联系。4月21日至26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筹备成立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会议,我列席了这次会议,并在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和蔼可亲的丁先生。会议期间多次和丁先生谈及北师大历史系的老师和美国史研究,也谈及一旦开始招收美国史研究生,希望得到先生的支持,先生欣然同意。

1984年12月1日上午,我接到丁先生将于次日晨抵京电报。12月2日(星期日)早,我去北京站接丁先生自长春到京,8点丁先生到我家,黄德䘵先生和时任系主任的龚书铎先生来看望他,随后住北师大专家招待所,中午和晚上均请丁先生在我家用餐,黄德䘵先生作陪,丁先生对我岳母的厨艺大加赞赏,在以后见面中多次提及。考虑到丁先生在京有比较宽松的时间,我们安排的答辩分三次在三天内举行。

12月3日早,先生在我家用餐后接着于9:00—11:25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外文资料图书室举行丁先生主持的论文答辩,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徐承范。当晚17:40—20:00在家宴请丁先生,黄德䘵先生作陪,20:00—22:00和丁先生深聊。(www.daowen.com)

12月4日15:00—16:40,丁先生主持第二场论文答辩会,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黄开来。晚上我在学校餐厅宴请丁先生、黄德䘵先生、龚书铎先生。

12月5日9:00—11:00,丁先生主持第三场论文答辩,答辩人是申请硕士学位的毕业研究生莫亚平,张文淳先生也作为答辩委员参加了答辩会。当晚四位研究生宴请丁先生、黄德䘵先生和我三人。

丁先生不仅事前写好了详尽的论文评语,而且在主持答辩中一丝不苟,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对每位答辩人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提出希望答辩的问题,还综合答辩委员的意见和评议书意见,写出答辩委员会意见由答辩委员会讨论修正后通过,像这样的做法现在恐怕不多见了。

12月6日送别丁先生,并为先生购买了负氧离子发生器,中午送丁先生搭乘12:22的159次车离京返回长春。

这是一次难忘的论文答辩,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美国史研究生的答辩会,现在黄开来博士早已是美国一所大学历史系的终身教授,马秋莎也是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徐承范在美国获得学位后,活跃在商界,莫亚平在美国获得两个硕士学位后办学成效显著,已经海归为祖国教育事业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