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波理论是基于模拟流体连续方程而建立的一种车流连续方程,用水流的起伏状态比拟道路上运行的车流变化。与水波的起伏波动相同,当车流密度产生变化时,车流将以不同的密度进行传播,就会形成交通波动现象[7]。交通事故发生后,事故地点前后的车流密度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持续发生改变,进而产生车流的集结与消散,这一过程可以用交通波理论进行分析。
图5-2 两种密度的车辆运行状况
假设一个路段上有两个相邻的不同的交通流密度区域(k1和k2),如图5-2所示,用垂直直线S分割这两种密度,称S为波阵面,设S速度为uω,A 段的车流平均速度为u1,密度为k1;B段的车流平均速度为u2,密度为k2,并规定交通流按照图5-2的x 正方向流动速度为正,反之为负。
由流量守恒可知,在时间t内通过界面S的车辆数N 可以表示为
整理可得:
由q=ku 可知:
代入式(5-19)得:
这里分为两种情况,交通波均向着与车流速度相反的方向传播,即uω<0:
(1)q2<q1且k2>k1,波阵面经过之处车流密度增大,流速降低,称作集结波。
(2)q2>q1且k2<k1,波阵面经过之处车流密度减小,流速加快,称作消散波。
需要注意的是,将交通事故影响下交通波传播模型应用于道路全断面,得到的是各个车道的平均影响状况。
一般交通事故所诱发的交通波传播可分为四个过程:交通波三次集结和一次消散。第一个过程为事故发生后到拖挂车或警务车到场。在此过程中,由于事故发生占用一定数量的车道,事故点道路通行能力下降,车流开始拥挤。定义事故未影响到的车流状态为0状态,即发生前车流状态;事故发生后受到影响的车流状态为1状态。那么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第一列集结波为ω01,向车流上游传播,其波速为(为了简化,此后将所有交通波波速uωij记为ωij)
第二个过程为事故处理阶段,从拖挂车或警务车抵达现场到事故处理完毕。在此过程中,事故点的道路通行能力进一步受到影响。定义此时车流状态为2状态,则第二列集结波ω12向上游传播,波速为
第三、第四个过程为交通恢复阶段,从事故处理结束到交通完全恢复。在第三个过程,事故车辆占用的车道被释放,事件点处道路通行能力得以恢复,交通消散波开始向上游传送。定义此时车流状态为3状态,消散波ω23的波速为
在第四个过程中,当ω23完全覆盖前两列集结波时,到达集结波影响的最远处。此后0状态与3状态相遇,q3<q0且k3<k0,则产生交通波ω03,且ω03>0,即交通波向前传播使得车流逐渐向最初的0状态恢复。当ω03传播至事故发生点时,算作交通完全恢复。集结波ω03的波速为
由此,交通波传播速度基本模型为
式中 qi,qj——分别为状态i,j 的流量;
ki,kj——分别为状态i,j 的密度。
交通波传播速度模型中有流量和密度两个参数,而许多统计研究表明车流密度和速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q=ku 的转换关系可以将其转换为流量-密度关系,这样交通波传播速度模型中的流量可以被密度代换,进而实际检测数据中仅收集车流密度数据即可进行相关计算。
常用的速度-密度模型有:Greenshields线性模型、Greenberg模型和Underwood模型。(www.daowen.com)
(1)Greenshields模型:
式中 uf——自由流速度;
kjam——阻塞密度。
代入q=ku 可得
(2)Greenberg模型:
式中,um为流量最大时对应的车速,称为最佳车速。
代入q=ku 可得
(3)Underwood模型:
式中,km为流量最大时对应的密度,称为最佳密度。Underwood模型适用于密度较低的自由流。在研究交通偶发事件影响时,车流状况一般不为自由流,因此此处该模型不予考虑。
上述三个模型中,交通波理论较多使用的是Greenshields模型。为了便于推导,将密度进行标准化处理,令
式中,ηi为i车流状态的标准化密度,同式(5-28)一起代入式(5-26)可得
据此可以推导出传统的停车波模型和启动波模型。
假定车队以区间平均车速u1行驶,在交叉口停止线遇到红灯停车,此时k2=kjam即η2=1,有
当车辆启动时,k1=kjam即η1=1,且由于刚启动,车速u2=uf(1-η2),相对于uf可以忽略不计,故有
对于传统的停车波和启动波模型,杨少辉等[4]在2008年利用北京城市快速路实际交通数据进行验证后发现,使用了Greenshields速度-密度关系的停车波模型与实际数据误差较大。其原因在于Greenshields模型本身有缺陷,不适用于描述交通流的拥挤状态和临界状态。而Greenberg速度-密度关系适用于交通流密度较大的拥挤状况。因此,在交通拥挤状况下使用Greenberg速度-密度关系对交通波传播速度模型进行修正,发现与实际数据拟合得较好。孙宇星等[5]通过北京城市快速路的多个检测器得到数据,拟合出了基于Eide分段指数模型的曲线,且其分段点密度分界值为25 pcu/km,当车流密度高于该分界值时,使用指数模型,相较于Greenshields模型误差明显减小。综合以上结论,为了更好地描述不同交通流密度状况下事件影响的交通波传播状况,我们针对不同密度的交通流相遇产生的交通波采用不同的速度-密度关系来标定其速度传播模型:以25 pcu/km 为界,以上算作高密度车流,对应使用Greenberg速度-密度模型;以下算作中低密度车流,对应使用Greenshields速度-密度模型。
将两种速度-密度模型,即式(5-28)和式(5-30)分别代入交通波速度基本公式,即式(5-26),同样为了便于推导,对密度进行标准化处理,当高密度交通流与高密度交通流相遇产生交通波时有
当高密度交通流与低密度交通流相遇时有
当两股中低密度交通流相遇产生交通波时,均使用Greenshields模型,则传播速度模型直接使用传统模型,见式(5-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