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是根据通行能力和交通需求比较来评价的。当通行能力大于交通需求时,道路畅通;当通行能力小于交通需求时,道路上会发生交通拥堵。在交通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因道路养护作业而使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导致了拥堵风险。因此,城市道路拥堵风险评估可从养护作业道路的通行能力计算入手。从1981年到现在,国内外提出的有关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的估计模型可分为以下五类。
1.函数模型
基本表达式:
式中 C——估计的通行能力,pcu/h;
C基——基本通行能力,pcu/h;
fi——影响因素修正系数。
1)C.Abrams和J.Wang模型[28]
C.Abrams和J.Wang是最初将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量化的研究者。他们考虑的因素是在1965年版HCM 的基础上(重型车、车道宽度、侧向净宽)增加了一个施工作业区因素,并将施工作业区的基本通行能力值定为2 000 vphpl(vphpl:vehicles per hour per lane,每小时每车道交通量)。
式中 TF——重型车修正系数;
WCF——车道宽度和侧向净宽修正系数;
WZF——此研究中确定的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修正值,vphpl。
2)R.A.Krammes和G.O.Lopez模型[14]
该模型估计的是短期施工作业区,引入一个新的基本通行能力值1 600 pcphpl(pcphpl:pcu per hour per lane,每小时每车道交通量)。模型包含了许多新因素,如工作活动类型、强度、匝道、开放车道数量等。该模型后来被HCM 2000引用。
式中 I——施工作业区作业类型、强度和位置的修正值,pcphpl;
R——匝道修正值,pcphpl;
fHV——重型车修正系数;
N——短期工作区内开放车道数。
3)A.F.Al-Kaisy和F.L.Hall模型[26]
此模型新考虑了天气状况和光线状况,还包括一个非加性相互作用效果的修正系数。A.F.Al-Kaisy和F.L.Hall指出驾驶人构成和重型车对通行能力的影响程度较大。
式中 fHV——重型车修正系数;
fd——驾驶人构成修正系数;
fw——工作强度修正系数;
fs——封闭车道位置(左或右)修正系数;
fr——雨天修正系数;
fl——光线条件修正系数;
fi——非加性相互作用效果的修正系数。
4)K.Heaslip模型[29]
K.Heaslip等人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仿真模型,使用CORSIM(Version 5.1)为各种不同的工作区场景建立一个综合的数据库,然后基于仿真数据和现有文献中的数据,提出了一个预测长期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的模型,考虑了三种施工作业区布设;二是用现场采集的数据来评估和改善分析模型。
式中 fl——光线条件修正系数;
fd——驾驶人构成修正系数;
fr——雨天修正系数;
Cunadj——不可调整的通行能力,vphpl;
VR——匝道交通量。
2.回归模型
1)J.L.Memmott和C.L.Dudek模型[30]
此模型增加了一个风险估计因子,具体见式(4-16):
式中 CERF——通行能力估计风险因子;
a,b——研究中引入的两个系数。
2)T.Kim,D.J.Lovel和J.Paracha模型[16](www.daowen.com)
多元回归模型,基于2000年从12个施工作业区采集的现场数据,为车道位置和工作强度引入了哑变量;第一次考虑了重型车与坡度两个因素的联合作用对通行能力的影响。
式中 NUMCL——关闭车道数;
LOCCL——关闭车道的位置;
HV——重型车比例;
LD——施工作业区距开放车道的横向距离,km;
WL——施工作业区长度,km;
WIH——重工作强度;
WG——坡度。
3.经典宏观交通流模型
1)R.F.Benekohal行驶速度模型[31]
该模型认为工作强度、车道宽度和侧向净宽能够降低车辆速度。首先,计算工作区车辆的运行速度,然后基于流量-速度关系来计算流量。
式中 Uo——运行速度,mph[1];
FFS——自由流速度;
Rwi——工作强度引起的速度的减少;
Rlw——车道宽度引起的速度的减少;
Rlc——侧向净宽引起的速度的减少;
Ro——其他因素引起的速度的减少。
2)W.A.Sarasua模型[20]
使用宏观交通流的典型方法分析交通特性,基于速度-密度的线性关系假设,推导出流-速-密和车头时距的关系。
式中 Cb——基本通行能力;
I——工作活动类型、强度,施工作业区长度和位置的修正系数;
fHV——重型车修正系数;
N——开放车道数。
3)H.Ramezani模型[32]
H.Ramezani等[32]提出了三种估计施工作业区通行能力的方法。
第一种是h-n模型。该模型是对车头时距的优化。在交通流没有达到饱和时,最大15 min流率低估了其通行能力。把这个15 min分为两部分:充分利用时间和未充分利用时间。用充分利用时间来计算流率。
第二种是基于所有在排车辆的模型。
式中, 是所有在排车辆的平均车头时距。
第三种是基于中长排队情况的模型。
式中, 是在排车辆超过四辆的车队的平均车头时距。
4.神经网络模型
1)A.Karim 和H.Adeli模型[33]
他们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计算模型来估计施工作业区的通行能力、排队长度和延误,考虑了11种因素:车道数、开放车道数、施工作业区布局、施工作业区长度、车道宽度、重型车比例、坡度、速度、工作强度、黑暗因素和临近匝道。该模型集合了交通流理论的数学严谨性和神经网络分析的自适应性。径向基功能神经网络模型从影响因素学习映射,对通行能力进行估计。排队长度和延误是在通行能力的基础上使用交通流模型得到的。
2)H.F.Adeli和F.ASCE模型[21]
H.F.Adeli等提出一种新型的模糊神经逻辑模型来估计施工作业区的通行能力,在A.Karim 的基础上将黑暗因素进行了展开:施工作业区位置、施工作业区持续时间、测量时间、测量日期、天气状况、路面状况、驾驶人构成。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泛化性能,当只有部分数据可得时,表现出很强的优越性。有助于开发智能决策系统来进行场景分析,从而制定交通管理计划。
5.分类均值模型
J.Weng等[34]基于决策树模型考虑了16种影响因素,从现有文献和实地采集了182组数据,分为三个部分:训练数据、核查数据和评估数据。他们将训练数据根据施工作业区场景的特征进行分类,划分方法是决策树方法,使得每一类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最大。最终得到了一棵最大树深是16,叶子数也是16的最佳生成树。每个叶子节点对应一个通行能力值,取值是每组数据的平均值。该模型对长期和短期施工作业区都适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