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玉沁色及其珍贵价值-中国文化色彩构成

古玉沁色及其珍贵价值-中国文化色彩构成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古玉沁色是指古玉长久在土层中遭受周围物质的浸入、浸润后产生的颜色。通常所见的出土古玉,由于长期深埋于地下,其沁色千变万化。古玉沁色的珍贵程度和价值既体现在颜色的数量上,也体现在不同的受沁程度上。因古玉所处环境不同,沁色所呈现的颜色也丰富多变,常有“沁色十三彩”的说法。

古玉沁色及其珍贵价值-中国文化色彩构成

内蒙古查海文化兴隆洼遗址出土了一对白色玉玦,来自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了玉器的制造和使用。在中国,玉器记录了人类生活社会的变迁。从年代看,玉器的使用比金、银等金属器具要早得多;从社会文化看,玉器的佩戴也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古人对美玉万般垂爱,甚至用玉来比喻人的德行品性。儒家讲究“君子必佩玉”,《礼记》语:“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所谓古玉沁色是指古玉长久在土层中遭受周围物质的浸入、浸润后产生的颜色。对古玉有研究的陈性在其《玉纪》中写道:“凡玉在土中五百年体松,受沁千年质似石膏,两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烂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则烂为泥土矣。如果三代以上旧玉体已朽烂,其质松软,指爪亦能掐落(名曰老三代)。若秦汉时旧玉,质地虽已烂软,玉性未尽,非刀不能削落。 ”事实上,目前出土的古玉有6000年以上的,也有8000年以上的,并没有风化成泥,但陈性先生所强调的,古玉在土壤中受侵蚀作用形成了丰富的色彩和质地,并且这种侵蚀作用是古玉沁色的重要因素之一,这种观点对古玉质地和颜色的鉴别是有参考价值的。通常所见的出土古玉,由于长期深埋于地下,其沁色千变万化。古玉沁色的珍贵程度和价值既体现在颜色的数量上,也体现在不同的受沁程度上。因古玉所处环境不同,沁色所呈现的颜色也丰富多变,常有“沁色十三彩”的说法。陈性在《玉纪》中曰:“有朱砂红、鸡血红、棕毛紫、茄皮紫、松花绿、白果绿、秋葵黄、老酒黄、鱼肚白、糙米白、虾子青、鼻涕青以及雨过天青、澄潭水苍诸色。受沁之源,难以深考,总名之曰十三彩。”(www.daowen.com)

白玉凤佩,商至战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