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在美国读个工商管理研究生是许多莘莘学子做梦都想要的事情,就投资而言,所交学费最贵的专业一定是商科莫属了。今天找工作费尽心思所流的泪,不是当年选专业的时候没有睡醒,而是在读书之余玩掉了很多机会。
中美两国在文化上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很多刚出国的中国同学有个误区:在国内多参加课外活动,比如参加学生会说明我性格开朗有组织能力,各个方面都很优秀;这样的评语,换在美国尤其是研究生阶段根本没什么用。美国的招人公司很实在,他们要找做过相关工作的。什么在校期间当过学生会主席啦,有没有去支教,GPA有没有3.8以上……这些都忽略不计。一般公司认为,只要按时拿到学位就能够证明你是有学习能力的,这些就可以啦。
大多数应届生或者只有1—2年短期工作经验的菜鸟,你的简历应该从刚入学就开始。不是说国内工作经验不算,很多雇主想看到的是你在美国的工作经验。所以在校期间,实习是最重要的!一个人有没有在某个领域工作过,招聘经理随便问一个问题就能摸清楚。如果你的简历大多不是在美国内的工作经验,你如何证明自己在一个语言文化完全不相关的地方可以无缝适应?
暑假也不要急着回国,宁可放弃几十美元一小时优厚的薪酬,也要去做没钱拿的实习生,这是真理。工作经验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毫无疑问,实习的内容必须要和你的专业相关,最好是本地的公司而不是校内的机构,但是有总比没有好。说读书忙的,GPA只要中等以上就行了,别太纠结这个问题。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暑假也不要急着回国,更不要到处游山玩水,把这个宝贵的时间,留给全职的实习更有意义,付不付钱都不要紧,哪怕外地的也可以自己掏钱去。一般来说,就算不给钱的工作,老板在完成实习后都会给你写一篇三观很正的推荐信,这比GPA可有用多了。
很多大公司在年底的时候甚至更早都会刊出来年暑期实习生项目的招聘,如果你反应慢半拍就已经过了3月份,这个时候各大公司实习名额早就招满了,不要灰心,调整心态,大不了找小公司。临时抱佛脚,就算读书期间没有实习,毕业后前半年的OPT也可以用来实习,没机会留下来的,边实习边找工作——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假设:现在在工作的远比没有工作的好,因为最起码你有人要了。
话说做实习,除了可以学以致用的实践,在之后找工作面试的时候能时不时蹦出几个行话,对某几个常用词汇了如指掌非常重要。实习还能让你了解美国工作中的文化、用语以及程序。美国的办公室文化很重视“多看多问”的新人。和中国传统职场流行的请示汇报不同,美国职场百分之九十五的正式沟通都会通过电子邮件进行。电子邮件怎么开头,重点内容怎么起承转合,用多少敬语,怎么放收件人与抄送人,绝对是一个值得坐下来聊半天的话题。至于其他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比如开会前要做哪些准备,什么场合穿什么,和特定客户沟通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这些请不要自己武断瞎猜,找一个合适的机会问一问过来的人;通常来说,只要你的为人处事不是太差,不要担心前辈们不教。一个谦虚低调爱学习多提问的新人,前途总是光明一片。
疑问2 没道理,简历投了几百份怎么就没人回呀?
简历投出去没人理睬,这种情况除了简历上工作经验非常不足,多数情况是因为你的简历内容与公司招聘的职位无关。
找任何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确定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商科的专业门路很多,从金融到财会、从经济到组织行为、从市场到销售等等,然而大多数的公司对于你到底是学什么的考虑得并不多,而是你自己决定到底要做什么。
比如你想找销售相关的工作,那就需要在个人经历里强调自己的销售经验;如果想做网络分析(Web Analysis)就应该知道基本的HTML,网络分析数据(Web Metrics),甚至SQL这类常用的代码。想做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sis)的,好好学好Excel的高端VBA用法,项目管理,甚至可以略懂一点SPSS或SAS。不要说这些东西学校里老师都没教,在工作中能用到20%学校里学的东西就不错了,剩下都是自己厚脸皮去那些付得很低甚至不要钱的实习里学来的。至于商科学生,想要公司支持的你工作签证,必须要往美国人不愿做、做不好或者不会做的方面发展,除了会计和金融等需要持证上岗的,Business Analyst,Database Analyst/Developer,Business Intelliegnce,Web/App Analyst,Marketing Analyst这类技术门槛低但要对数字敏感的工作机会还是比较多的。
在确定要找哪类工作后,接下来就是根据这类工作的招聘要求去润色修改自己的简历。
首先,调查表明HR在筛选简历时先是按关键词筛选,比如说某个软件;而过目往后的每个简历时间只有5—8秒,所以必须把“硬技术”写在前面,比如会用什么软件,会写什么样的代码,用什么数据模型分析,还有最擅长哪方面的工作——要让HR有兴趣看你之后的内容,不会悲剧成秒杀。
其次,简历不需要太多字,尤其是没有总监以上工作经验的同学根本不要超过两页,超过三页的长篇大论录用的机会可能就渺茫了,简历就是要简单扼要!可以充分准备仔细思考一下,特别是喜欢写日记的朋友可以翻看在过去的几年中你有哪些经历是最值得骄傲的,可以写一些超过半年的实习或工作,没有实习的同学如果在学校里有做过校外相关的研究项目也可以写上去,时间就写课程的一个学期。2—3段工作经验,每个工作3—4个工作内容要点即可,每段内容用动词打头,言简意赅,内容尽量量化。
最后,对每份工作都应该要对简历有适当的调整,仔细看Job Description,然后按照里面要求的能力来着重强调自己的优势,修改前面的“硬技术”。如果没时间每次都改简历,最起码要分类。比如说细致入微写3个版本的简历,根据不同类型的工作强调自己不同的能力,比如市场分析的强调自己数据分析能力,做网络分析强调自己在广告投放和A/B测试上的经验,等等。当然,最终你应该确定一个你自己最感兴趣并且有优势的工作类型。
关于怎么写简历,可以免费咨询学校里的就业中心,或用付钱改简历的服务。有一家叫Winning Resume Online的服务,钱不多,简历做得很好,而且保证你一个月内有接到面试,接不到面试免费退钱。有一本教你怎么写简历的The Resume Handbook,亚马逊上卖8美元——读完这本书后我猛然意识到自己之前找工作是多么低效。大家可以去网上搜搜。
另外还有些神奇的传说比如异地找工作改本地的电话号码和地址,这些的确能给你稍微多一点的电话面试机会,但是很容易被HR识破,比如人家问你现在在哪儿你千万不能骗人。个人认为改个顺口的英文名作为First Name还是有意义的。
至于简历往哪里投,如果你有个内容建立得不错的Linkedin账号可以在上面直接申请,基本大公司都会在上面挂职位,而且Linkedin本身的算法也会给你推荐最适合的工作。剩下的Indeed就基本足够。往Monster之类的网站上挂简历的后果就是被广告和保险公司骚扰死。
简历只是让你获得面试增加机会的敲门砖,而好的开始是今后更加成功的基础。
疑问3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一次跟HR聊完,人家也不要我咋办呢?
HR电面筛选(Phone Screen)是面试的第一关,问的都是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你什么时候毕业,什么签证(没必要骗人,如果公司不支持H1B你也不用浪费时间),你找工作多久啦,薪水期望值是多少等等。实话实说吧,HR不是做决定的人。他们也就问问你的基本情况,看看你的工作背景是否和职位相关。如果你这关都过不了,除了因为工作签证的原因和实打实的工作经验不够,多数情况是因为你本身没准备好。
首先,HR并不是你这个领域的专家,他们一般是不会问很深入的技术性的问题的,但是每份职位都有一些硬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你在面试前看好Job Description,对于它要求的能力都能准备几个案例来阐述。比如工作要求你懂基本的网络分析术语,那你就在网上看看相关理论,要举出自己曾经用某个分析方法解决问题,不管哪里学到的例子都可以说。
发求职信(Cover Letter)的时候要仔仔细细地进行检查,减少你写错字的可能。特别是改动其它公司的求职信,更要仔细检查,千万不要写了半天求职信结果不小心忘记改了求职信里的公司名,发出去后恨得砸电脑。Followup Email何时发出也要看具体情况,因为HR只管你基本能力过关,而招聘经理一般都很忙,你花心思写了一大篇人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回。
此外,必须要建立一下Linkedin的账户,把平时上课的同学和实习的同事都加一下,尤其适合班里不出挑也胆小不敢直接跟人交流的人,最起码在Linkedin上略大胆一些。如果可以让自己曾经的领导再Linkedin上给你写个推荐信那就更好了,许多招聘经理都会来页面浏览,了解更多信息。(www.daowen.com)
很多人说人脉是找工作最关键的,但是我们留学生大多孤立无靠,班里美国人平时嘻嘻哈哈老铁,但到关键时刻他们自己找工作也头疼自顾不暇,即便能帮上忙的也是有限的。人脉和简历的作用差不多,只不过帮你领进门,直接过了HR那关。内推的好处就是让招聘经理更重视对你的面试;比如说本来你要排到下个月了,他可以调整到下周面试,除非你申请的是推荐人同组的职位也许还能帮你说点好话。但到底招不招得进,还是得看你的实力,在这点上美国人还是相对公平的。
疑问4 明天就要面试了,怎么准备?
关于面试,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风格,无论是招聘经理电话面试还是实地面试(on-site),都有必要先看看这个公司会问哪些问题。从基本问题(Straight-forward Question)到行为问题(Behavioral Question)到情景问题(Situational Question)到分析问题(Brainteasers or Skilltests),每种问题的准备方法都不一样。去公司的Glassdoor页面上看看基本就能知道十之八九。很多时候HR还会给你补个课,比如他们会问什么问题,怎么准备比较好。是的,HR其实是站在你这边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绩效考评是看雇佣率的。所以有关于面试的任何问题,可以随时问HR。
普遍认为,所有的问题中可能情景问题和行为问题最难吧。传说中面试最难的Gallup之类的公司就爱用情景问题。他们的面试会问“你遇到某某情况会怎么做”?一边把你的回答记录下来,然后他们有一套评分的系统可以总结出你是个怎样的人,是否适合这个职位。亚马逊则以行为问题难出名,比如“给我一个例子关于某某某然后你怎么做了”。最基本的回答方法是STAR法(Situation,Task,Actionyoutook,Resultyourarchived),不知道STAR是什么的请去网上查一下。这两种问题回答的最佳方式就是在脑子里自己准备好几个例子对付好几类的问题,STAR也适用于大多数的“举例”面试题。Gallup出版过一本很好的如何回答行为问题的书,网上可以免费下载。
至于分析问题,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统计师或者数据科学家,很多是结合某领域专业术语的应用题,也有些简单到“你能用最直观的方法解释中间数和平均数的区别吗”,准备过GMAT或是初中代数还记得就好。还有些公司比如脸书整个面试过程就是让你举例你会如何设计测试,这个不仅要求你对本行业惯用做法很了解,更要求你有很好的创新能力。
一般大公司都会有2—3轮面试。第一轮是HR的Phone Screen。如果HR觉得你基本符合他们的招聘要求,第二轮会推给招聘经理(Hiring Manager,一般也是你未来的老板或者老板的老板);招聘经理觉得你可以,再会邀请你去第三面试到公司现场,往往是4—6人轮流面试。这绝对是个体力活,建议第一次找工作的多面试几家公司吸取经验,也练熟常问的问题——每次面试都是你获得经验的最好途径。
顺便在此强烈推荐一个叫The Muse的网站,上面有很多很好的面试建议。许多人东奔西跑结果都没戏,后来发现The Muse上有关找工作和面试的内容都仔细读了一遍,不禁泪流满面,不由得感慨万千,如果早点发现这些干货恐怕就有戏了。
当然再怎么看干货,面试中恐怕只有30%是看面试技巧,20%看运气,剩下的还是你本人的能力——你的逻辑性、口语水平、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度,还有更重要的你是否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Coachble)。
关于Coachble这个问题,面试相比于你知道什么,人家更看重的还有你能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环境以及学习需要掌握的软件。这时候如果你能够举几个你在短时间内主动学习并掌握一项技术的例子,远比在面试时表现得“我什么都略懂、就是现在着急说不清”或是“我什么都不懂、我会好好学的”有用得多。大多数公司在招应届生时都明白招来的人肯定要慢慢教。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你对这个公司是否了解,比如他们最近被谁收购了,开发出什么新产品,什么收益模式等等。好好准备几个如果对方问“你对我还有什么问题吗”的反向问题,最好跟公司发展策略有关的,这就是你展现才华,证明自己有备而来的最好机会。
疑问5 通杀面试,还是没人用,怎么回事?
在面试中,招聘经理除了要看你是否有他们需要的技术,更重要的是你这个“人”。你是否能适合公司和团队的文化,你看起来是否能够和人友善相处,跟你一起工作是否有趣。更重要的是,在茫茫人海中,为什么非要选中你?
有人说大多数招聘经理在面试的头5分钟就能知道你是不是他们想要招的人。的确,每个公司/团队都有他们自己的风格,有些公司喜欢风格强势的人,有些公司喜欢个性圆滑适合团队工作的人,很多福利很好的独角兽或新兴互联网公司更在乎你的创新能力。当然有几个能力是所有公司都需要的,比如时间管理能力(Timemanagement,Multi-tasking,Prioirtizing),执行能力(Archiver,Cordination),个人贡献(Individual Contributor)。相比于强调自己在团队中是怎样做一根小火柴跟大家搞好关系,你不如强调一个项目是如何在你的协调和辛苦工作下如期完美地完成。大多公司不仅要找一个能干的人,更要找一个有潜力的员工。
许多人认为每一场面试一定要准备好一个如何强调你的闪光点“pitchpoint”,常用的例子是比如你在电梯里遇到一个大投资家要在电梯上升的2分钟里介绍你自己,你怎么说。这不是千篇一律的“我工作很努力”或是“我学习能力强”之类的说辞,而是关于特别的自己。比如我的说辞就是我是如何从一名想当平面设计师的广告人变成了捣鼓数据库的分析师,因为我一直相信“因为我有兴趣所以要去钻研”,而且市场营销最终解决的问题都是通过数据得出最大化营销效率(Marketing Effenciecy),以及有美感的传播信息(Marketing Communication)。
这里就牵涉到在面试中,让面试者喜欢你这个“人”,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位让人有兴趣一起工作,态度积极,愿意学习,热爱生活的好伙伴。灿烂的笑容,认真的态度,自信满满的气势以及不卑不亢的态度,才是你第一份工作的钥匙。在面试时,谈一谈自己的爱好,穿插点幽默的笑话,让人觉得你是个思想有趣而不死板的人,也不是一件坏事。
最后,我想说一下,面试这种东西到头来都是概率事件,拼得除了人品也是实践出真知的,我在已经工作三年后再在异地找工作,每投10份简历大概1份电面,每5个电面后1个on-site,3个on-site后一份offer,足足忙了三个月,周围好多朋友基本也是这个情况。在美国找工作,你最大的敌人除了工作签证,就是每天因不断的坏消息而被消磨的自尊心,这种无力的失望恐怕只有经历过的同学才知道。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又怎么希望对方公司能相信你呢?
但是,回头看看从我们走过的历程,最起码相信我们拼的是实力,而不是关系。自信能取胜勤奋求生存,最后祝愿所有的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备注:
所谓STAR原则,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STAR原则是结构化面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
S指的是situation,中文含义是情景,也就是在面谈中我们要求应聘者描述他在所从事岗位期间曾经做过的某件重要的且可以当作我们考评标准的事件的所发生的背景状况。
T指的是task,中文含义为任务,即是要考察应聘者在其背景环境中所执行的任务与角色,从而考察该应聘者是否做过其描述的职位及其是否具备该岗位的相应能力。
A指的是action,中文含义是行动,是考察应聘者在其所描述的任务当中所担任的角色是如何操作与执行任务的。
R指的是result,中文含义为结果,即该项任务在行动后所达到的效果,通常应聘者求职材料上写的都是一些结果,描述自己做过什么,成绩怎样,比较简单和广泛。
HR在面试的时候,则需要了解应聘者如何做出这样的业绩,做出这样的业绩都使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方法,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段,通过这些过程,招聘者可以全面了解该应聘者的知识、经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的工作风格、性格特点等与工作有关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