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夫:咸淳四年第四甲陈榜。
——元大德《南海志》卷九《学校·旧志进士题名》
△(至元十五年)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为制置使,道夫为运使。时宋主昰崩,昺继立。九月,震与道夫闻大兵复来,俱遁。十月,行省参政李恒、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开蒙古汉军都元帅府,督师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帅会师。二月,克厓山,宋主昺死(余见《厓山事迹》),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师凡三入广,广州始平。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元大德八年《南海志·取广州始末》
△王道夫,车陂人。少从陈大震游,苦志力学。咸淳四年进士,仕连山尉,保民殴寇有功,度宗宠以御札,兼有金注碗盘之赐,由是以才略知名。
景炎二年,张镇孙败,凌震得脱,收集散亡,得数千人,倚文天祥为声援。时道夫家居,端宗召权兵部侍郎兼转运判官,道夫拜命,与凌震各将兵相为犄角。凌震者,本莆田人,淳祐进士,历知广州,晋都统。三年(各志作二年,误,今从《宋史》更正),文天祥复惠州。道夫与震谋曰:“文公既克复土疆,吾等宜乘势大举事,几不可失也。”震从之。会元吕师夔退兵,震与道夫帅师捣其虚,遂复广州城。诏有“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之奖,以震为广东制置使,道夫拜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改元祥兴,加道夫学士兼兵部尚书。十月,元将李恒袭广州,力战不利。闰十一月庚戌,道夫遁。壬戌,震遁。癸亥,元兵复陷广州,获船三百艘,禽(擒)将吏已下二百人去。于是道夫、震会兵,图再举。十二月壬午,道夫先引兵取广州,与李恒战,大败被执。(无名氏《昭忠录·张世杰传》:“明年己卯正月,张宏范至厓山。二十日,李恒发广州,牵哨船会师。世杰遣文英将步兵、王道夫将蛋船迎击,又促凌震入卫。已而文英遁新州,道夫与恒遇,不战而遁,凌震亦不至。”按此,则道夫未被执,与《宋史》纪不合。)震继至,亦败退,战于茭塘,又败。明年二月,李恒与张宏范合攻厓山,震解甲降。……道夫愤恚而卒。(《广州人物传》据《厓山志》:“宋亡,道夫不知所终。”今从《郝通志》。)子寿孙隐居玉堂村。(据《宋史》《元史》《二王纪》《广州人物传》《采访册》参修。)
——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六《列传五》
△乡贤祠:祀……学士兼兵部尚书王道夫……
忠义孝弟祠:祀……兵部尚书王道夫……
谨按,《任志》云,董正、罗威、唐颂、钟允章、李昂英、郭阊、王道夫、陈谔、林咸、李尧卿、唐梦鲲、萧嗣立、邝日广、黎遂球十四人,已祠乡贤,似毋庸重列。然国家崇奖忠义孝弟,令有司建立专祠。典既綦重,礼亦贵多。故备其名并崇禋祀,庶于义为协。兹援有举莫废之义,用著于篇。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六《建置略三》
△时陈大震、王道夫家居。帝召大震为吏部侍郎,道夫权兵部尚书,大震辞不就。震与道夫各将兵相犄角。三年春,文天祥复惠州,震与道夫谋曰:“文公既克复疆土,吾等宜乘此声势,可大举成功,机不可失。”道夫从之。师夔闻之退走。震与道夫帅师捣其虚,再复广州。(《凌氏家谱》据《广州府志》谓震有三复广州事,误。)有诏褒谕,擢震广州制置使,道夫拜兵部侍郎、广州转运使。帝舟迁于硇州。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改元祥兴。升硇州为翔龙县,广州为翔龙府。震与张世杰等表里翊卫。十月,元将李恒袭广州,震与道夫力战不利,遁。十一月,元兵复陷广州,世杰等移屯厓山。时张宏范舟师未至,恒按兵不动。于是震、道夫合兵图再举。十二月,道夫先引兵取广州,与恒战,大败被执。(后道夫愤恚而卒)……(据《宋史》《元史》《二王纪》《阮通志》《南海县志》、番禺《李志》、明张敦仁撰《墓志铭》、陈均撰《墓志铭》《凌氏家谱》订补)
解读与考证
据资料整理,王道夫传如下:
王道夫(1235—1279年),字以行,号见雷,番禺县东圃车陂乡(今天河区车陂街车陂村)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福建莆田。
王道夫生于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出身书香门第。长大后聪明过人,乡试取为秀才,省试取为举人,随后赴临安应考,结果落榜。后来王道夫随父迁往增城,在名士陈大震门下,修文习武,常以岳飞作楷模。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王道夫再赴临安参加秋试。王道夫在试题策论国策吏治中,深表为臣之道,抗敌之志,卓有见识,得中进士,时年34岁。同年官任连山县尉。(www.daowen.com)
宋咸淳五年(1269年),粤北连山一带盗贼流寇为患,朝廷曾多次出兵围剿,均见效不大。王道夫到任后制订剿策:“胁从招安,首恶必伐”,又与县丞商议减税济贫,深得民望。王道夫把民众聚集起来,组成团防,配合官兵进剿,数战数捷,终于消除贼寇,县民感激不尽。县丞上表朝廷,表奏王道夫剿寇丰功,度宗皇帝亲笔御旨嘉勉,并赐以金注碗盘。自此王道夫政声闻名朝野。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皇太后带着年幼的宋恭帝投降。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勤王。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张镇孙(番禺人,状元、曾任浙江金华通判)被宋端宗任命为广东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在广州集结南宋残部。
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张镇孙率都统凌震(前进宦溪人)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率主力先自撤退,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张镇孙与凌震率战船在珠江河面迎击元军,战败退入广州。守城月余,终以元军不屠城的条件投降。其后张镇孙在被押解途中自尽。广州城被攻陷时,凌震突围走脱,收拾残部共数千人,据守东圃,继续抗战。
此时,王道夫已经辞官,并从增城迁居东圃车陂。战局危殆,宋端宗急忙任命闲居在家的王道夫为权(代理)兵部侍郎、转运判官,与都统凌震在广州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抵抗元兵。王道夫接旨后,为尽忠报国,道夫令长子应孙居车陂东岸,令次子寿孙居广州城中高第街,以安心勤王。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因元朝中央发生变乱,驻守广州的元军主力北撤。当时,文天祥收复惠州,王道夫遂与凌震商议:“文公(指文天祥)既克土疆,吾等宜乘势大举事,几不可失也。”凌震十分赞同,于是两人率兵乘虚进攻,再次收复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王道夫与凌震“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并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是年四月,宋端宗病逝,卫王昺即位,加封王道夫为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十月,元军主力数路并进,王道夫与凌震迎战失败。十一月,元将李恒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王道夫与凌震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大败,被元军擒住,凌震闻讯率军救援,亦败。
关于王道夫的结局,史料中有不同说法。正史记载,王道夫被元军所执,后愤愤而卒。而同治《番禺县志》所引《昭忠录》认为,王道夫并没有并执,而是奉命率残兵撤退到广东新会崖山,与宋军大本营汇合。
元将李恒结束广州战事后,也率军到新会崖山,与元军主帅张宏范会合,南北合围宋军大本营。宋军主帅张世杰命王道夫率疍船迎击,王道夫与元将李恒相遇再战,王道夫负伤战败。二月初六,宋元崖山决战打响。元军南北夹攻,宋军大败。主帅张世杰突围而出,丞相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赵昺投海而死。王道夫亦跟随投海殉国,终年45岁。故又有言,宋亡后,王道夫不知所终。
王道夫殉国后,其留在东圃车陂的后人将其生前衣冠葬于番禺县员岗南岸山(今广州市番禺区茭塘乡陈边村),碑上刻“大宋忠勋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讳道夫王公衣冠墓”。据族谱记载,其长子王应孙为宋县尹,封文林郎、大国舍,当得知其父殉国后,誓不降元,悲愤而卒。
元朝覆亡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车陂村王氏后人修建“尚书王公祠”,纪念抗元祖先王道夫。该祠至今尚在,三间三进,青砖石脚,碌灰筒瓦,博古屋脊,古朴典雅。祠旁仍有王道夫后人在此居住,至今已达26传,700多人。明清时期,广州番禺学宫乡贤祠、忠义孝弟祠,均供奉有王道夫灵位。
附录:
△王道夫,番禺人,少从陈大震游,苦志力学,登陈文龙榜进士。咸淳中,仕连山尉,有保民驱寇功,度宗宠以御札,兼有金注碗盘之赐,由是以才略知名。张镇孙败后,凌震得脱,收集散亡,得数千人,倚文天祥诸军为声援。时大震暨道夫皆家居。端宗召大震为尚书、吏部侍郎,道夫权兵部侍郎兼转运州官。大震固辞不就,道夫拜命,与凌震各将兵相为犄角。
景炎二年三月,文天祥复惠州,道夫与震谋曰:“文公既克复疆土,吾等乘此声势,可大举成功,事几不可失也。”震从之。时吕师夔退兵,与道夫帅师捣其虚,遂复广州城。诏褒谕之,有“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之奖。以震为广东制置使,道夫真拜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是年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改元祥兴,加道夫学士兼兵部尚书。十月,元将李恒袭广州,力战不利。闰十一月庚戌,道夫遁。壬戌,震遁。癸亥,元人复陷广州,获船三百艘,禽(擒)将吏宋迈以下二百人以去。于是二人会兵图再举。十二月壬午,道夫引兵先往取广州,与李恒兵战,大败,为元人所执。凌震继至,亦败退。战于城东茭塘,又败。明年二月,李恒与张宏范合攻厓山,震解甲降。宋亡之后,道夫不知所终。(用《广州志》《崖山志》参修)
——明黄佐《广州人物传》卷十《宋兵部尚书王公》
△始祖道夫,字以行,号见雷,宋忠勋大学士。(葬衣冠茭塘司员岗南岸山)
——清道光七年车陂村《王姓族谱》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