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十五年)三月,宋凌震、王道夫入城,震为制置使,道夫为运使。时宋主昰崩,昺继立。九月,震与道夫闻大兵复来,俱遁。十月,行省参政李恒、江东宣慰使张弘范,开蒙古汉军都元帅府,督师南征。十六年正月,二帅会师。二月,克厓山,宋主昺死(余见《厓山事迹》),宋亡。三月,震降,道夫亦降。王师凡三入广,广州始平。
——《永乐大典》卷一一九〇五《广字韵·广州府一》引元大德八年《南海志·取广州始末》
△(祥兴乙卯正月十六日,张世杰)又促凌震入卫……震亦不至。
——元朝初年无名氏《昭忠录》
△其大将翟国秀、凌震等皆解甲降。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李恒传》
△按《任志》,进士有……淳祐四年凌震。考……凌震,福建人,为广东制置使。俱来宦于粤,其子孙后为邑人耳。非本籍进士,故不列表,而附辨于此。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选举表一》
△凌震败于茭塘,脱走,往崖山,与翟国秀军合。(《崖山志》)
——同治《番禺县志》卷二十一《前事二》
△景炎二年,张镇孙败,凌震得脱,收集散亡,得数千人,倚文天祥为声援。时道夫家居,端宗召权兵部侍郎兼转运判官,道夫拜命,与凌震各将兵,相为犄角。凌震者,本莆田人,淳祐进士,历知广州,晋都统。三年(各志作二年,误。今从《宋史》更正),文天祥复惠州。道夫与震谋曰:“文公既克复土疆,吾等宜乘势大举事,几不可失也。”震从之。会元吕师夔退兵,震与道夫帅师捣其虚,遂复广州城。诏有“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之奖,以震为广东制置使,道夫拜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改元祥兴,加道夫学士兼兵部尚书。十月,元将李恒袭广州,力战不利。闰十一月庚戌,道夫遁。壬戌,震遁。癸亥,元兵复陷广州,获船三百艘,禽将吏已下二百人去。于是道夫、震会兵,图再举。十二月壬午,道夫先引兵取广州,与李恒战,大败被执。(无名氏《昭忠录·张世杰传》:“明年己卯正月,张宏范至厓山。二十日,李恒发广州,牵哨船会师。世杰遣文英将步兵、王道夫将蛋船迎击,又促凌震入卫。已而文英遁新州,道夫与李恒遇,不战而遁,凌震亦不至。”按此,则道夫未被执,与《宋史》纪不合。)震继至,亦败退,战于茭塘,又败。明年二月,李恒与张宏范合攻厓山,震解甲降。(《任志》:宋亡,震遂隐于东圃。元时,荐授宣慰使,不受。卒葬东圃古鼎冈,明按察使丽水张敦仁铭其墓,参议梁士楚吊以诗云:“再复孤城血战斑,汴京炎火落厓山。少康举事无成旅,禄父归心止义顽。独木岂能支大厦,一丸犹欲塞函关。当年英毅如公少,真与张王伯仲间。”子十三人,次子方道,荫宣议郎,孙祖才,官至提督。其裔甚繁,今官罗、凌边、深井、潭村、新会程村之凌,皆其后云。此与诸纪载异。)道夫愤恚而卒。(《广州人物传》据《厓山志》:“宋亡,道夫不知所终。”今从《郝通志》。)子寿孙隐居玉堂村。(据《宋史》《元史》《二王纪》《广州人物传》《采访册》参修)
——同治《番禺县志》卷三十六《列传五》
△(世祖至元)十四年(景炎二年)……帝至广州,龙图阁侍制张镇孙家居,与凌震集乡兵,图复广州。……(《厓山志》)
(至元十五年)闰十一月,王道夫、凌震弃广州遁,大军入广州。(《宋史·二王纪》)李恒兵至清远,王道夫迎战,大败。恒遂击凌震海上,将吏宋迈等二百人力战,皆被执,夺三百艘。庚戌,道夫弃广州遁。壬戌,震遁,癸亥,恒入广州。(《南宋书》)
十二月,王道夫攻广州,兵败被执。凌震兵继至,亦败。震兵又败于芰(当作“茭”)塘。(《宋史·二王纪》)凌震败于茭塘,脱走,往厓山与翟国秀军合。(《厓山志》)
——光绪《广州府志》卷七十七《前事略三》
△凌震,字国威,号雷门。本莆田人。宏毅学古,治《春秋》,登淳祐进士第。知广州,兼领岭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改广东都统。景炎元年端宗航海至闽、广间,广州海上溃军奉张镇孙为帅。震与镇孙结集行伍,分东西二路,誓图恢复。十二月,帝舟次惠州甲子门,以震、镇孙故将士用命,兵威稍振。二年,元将吕师夔已入广州。四月,帝舟次广州官富场(即今九龙寨地)。震与镇孙复广州。十二月,元将塔出会师夔,合攻广州,城陷,执镇孙北归。(后镇孙至大庾岭死之)震得脱,收散卒数千,倚文天祥诸军为声援。时陈大震、王道夫家居。帝召大震为吏部侍郎,道夫权兵部尚书,大震辞不就。震与道夫各将兵相犄角。三年春,文天祥复惠州,震与道夫谋曰:“文公既克复疆土,吾等宜乘此声势,可大举成功,机不可失。”道夫从之。师夔闻之退走。震与道夫帅师捣其虚,再复广州。(《凌氏家谱》据《广州府志》谓震有三复广州事,误)有诏褒谕,擢震广州制置使,道夫拜兵部侍郎、广州转运使。帝舟迁于硇州。四月,端宗崩,卫王即位,改元祥兴。升硇州为翔龙县,广州为翔龙府。震与张世杰等表里翊卫。十月,元将李恒袭广州,震与道夫力战不利,遁。十一月,元兵复陷广州,世杰等移屯厓山。时张宏范舟师未至,恒按兵不动。于是震、道夫合兵图再举。十二月,道夫先引兵取广州,与恒战,大败被执。(后道夫愤恚而卒。)震继至,亦败退,战于茭塘,又败。复退至城东东圃,纠义勇力战。兵势莫支,皆弃舟走。后震死,其子孙葬之东圃古鼎冈云。(据《宋史》《元史》《二王纪》《阮通志》《南海县志》、番禺《李志》、明张敦仁撰《墓志铭》、陈均撰《墓志铭》、《凌氏家谱》订补)
解读与考证
据乾隆《番禺县志》收录有凌震传,同治十年《番禺县志》也认为凌震虽然不是本籍人,但其后裔在此繁衍,也应收录。宣统《番禺县续志》更是有其传,故循旧制,也收录。(www.daowen.com)
根据上述资料,以及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黄佐所著《广州人物传》中有关部分、清代宦溪乡《凌氏家谱》,整理凌震历史如下:
凌震(1235—1315年),字国威,号雷门,番禺县东圃宦溪乡(今天河区前进街宦溪村)人,原籍福建莆田。父凌栋,凌震为第四子。
南宋淳佑年间,凌震中进士。后任广州知州,兼领岭南东路经略安抚使,又改广东都统,于是举家迁至广州。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皇太后带着年幼的恭帝投降。益王赵昰逃至福建,即位为宋端宗,改年号为景炎,号令各地组织抗元。此时,广州已为元兵占领。被罢了官的张镇孙(番禺人,状元、曾任浙江金华通判)在广州集结南宋溃军,凌震在张镇孙率领下重新整编各路散兵游勇。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凌震、王道夫在张镇孙率领下分两路进攻广州。镇守广州的元军元帅吕师夔因军饷不继先自退走。结果,宋军打败留守的元将梁雄飞,收复广州。
十一月,元将塔出率援兵与吕师夔会师,反扑广州。张镇孙率战船在珠江河面迎击元军,战败退入广州。守城月余,终以元军不屠城为条件投降。其后。张镇孙在押解途中至大庾岭自尽。广州城被攻陷时,凌震和王道夫突围走脱,收拾残兵共数千人,倚文天祥军为声援,兵分两路,各据番禺的东圃和茭塘,互为犄角。
景炎三年(1278年)二月,因元朝中央发生变乱,文天祥趁机收复惠州,于是凌震与王道夫也乘虚进攻,而驻守广州的元军主力吕师夔军北撤,宋军再次收复广州。宋端宗下诏嘉奖凌震与王道夫“敬于事上,忠于谋国,缅惟纯诚,深用咨叹”,并任命凌震为广东制置使,王道夫为兵部侍郎、广东转运使。四月,端宗驾崩,卫王昺即位,改元祥兴,将广州府提升为翔龙府。
十月,元将李恒率元军主力袭击广州,凌震和王道夫迎战失败而退守。闰十一月,元军攻陷广州城,俘获战船三百多艘,官员二百多名,凌震与王道夫再次突围,退走东圃。十二月,王道夫率军进攻广州,被李恒击败且擒住,凌震率军救援,亦败。凌震再战于番禺茭塘,又败。之后,凌震退至东圃,收集军队,继续作战,但均失败,元朝曾以宣慰使的官职劝降,凌震拒不接受。后于元延祐二年(1315年)忧愤而死,终年81岁。
关于凌震兵败之后的经历,上述资料各有不同。正史中记载,凌震参加了崖山决战,且兵败而降。但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所立的碑记等其他资料,却有不同。大意是凌震战败后退到城东的东圃,收集义勇再努力作战,但终于不能支撑,心情抑郁,愤愤不平而去世,殓葬在古鼎冈郭氏夫人墓。说明凌震没有去崖山,而是病逝于东圃,并与郭夫人合葬在东圃古鼎冈(现大观路航天奇观内)。
明隆庆三年(1569年)山东按察副使张敦仁在所撰的神道碑中赞道:“噫!生不受元宣慰之官,死不忘宋王室之难。公之才节,可与三忠并称,垂百世不泯矣!”“精忠贯日,劲节扬辉,成仁取义,舍公其谁?”明参议梁士楚有吊诗:“再复孤城血战斑,汴京炎火落厓山。少康举事无成旅,禄父归心止义顽。独木岂能支大厦,一丸犹欲塞函关。当年英毅如公少,真与张王伯仲间。”盛赞凌震不惜以“独木”和“一丸”拯救宋王室的忠勇牺牲精神。
1997年3月22日,因建天河航天奇观(现已关闭),凌震墓遂迁番禺凌边村。凌氏后人至今仍年年拜祭。凌震有妻妾7人(其中梁氏葬于萝岗,现该墓仍存,墓碑刻“一品夫人墓”),儿子13人,后裔很多。其儿子凌方举世居宦溪村,其余子孙多迁居各地。2005年宦溪村凌氏后人达1500多人。
附录:
△始祖讳震,原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宋授广东大都统。才兼文武,心在王室。宋景炎元年,元酋[逼]帝由闽至惠州,遣使奉表降元。我始祖与张镇孙起兵兴复。宋帝舟次梅蔚。二年,海上七处驻跸。三年,元退师。二月,宋帝舟次广州,始祖与王道夫复广州,诏以始祖为广东制置使。五月改元祥兴,六月帝幸崖山,十二月始祖在广州与元将李恒战,败绩,退于城东东圃。复纠义勇力战,兵势不支,愤懑而殁,殓葬于古鼎冈郭氏夫人墓。……
时乾隆六年岁次辛酉仲春吉旦十七传宗孙明茂等仝立石
——前进村《宦溪凌氏族谱·宦溪祠碑记》
△古鼎制置使凌公神道碑 明 张敦仁 (丽水人、副使)
公讳震,莆田人。参知政事成八世孙,封武经大夫之冢子也。宋末任广州都统,才兼文武,智妙经权。时值蒙古扰乱,乘舆播迁。元酋逼帝由闽入广。公集乡兵起海上,图复城,元师葵(夔)闻之退走,上下赖以稍安。祥兴初,师葵(夔)再夷广州,公克复之,遂升制置使,与张世杰等表裹(里)翊捍硇州驻跸之所。后李恒捣城,战失利,退于城东东圃。复纠义勇力战,兵势莫支,遂愤懑而殁焉。噫!生不受元宣慰之官,死不忘宋王室之难,公之才节可与三忠并称,垂百世不泯矣。娶妣七人,孕子十三。东圃宦溪其裔也,茭塘灵山其裔也,新会程村其裔也,茭塘金鼎其裔也,东圃村头其裔也。余或迁或没,未尽纪焉。惟郭氏葬于古鼎冈,后殓公附葬于此丁未向之原。十二传以诚从甥宦游于丽水,思葺先莹(茔),来请予志。谨稽广志,敬述公绩以扬之。铭曰:“维公世系,出自参知,珠玑发迹,制置攸司,精忠贯日,劲节扬辉,成仁取义,舍公其谁?岩岩古鼎,宅兆丕基,凛凛英烈,百代瞻依,子孙千亿,享祀无期。”
时隆庆三年
——前进村《宦溪凌氏族谱》第13—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