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大洲,有宣和龙舟遗制,船长十余丈,广仅八尺,龙首尾刻画,奋迅如生。荡桨儿列坐两旁,皆锡盔朱甲。中施锦幔,上建五丈樯。五樯上有台阁二重,中有五轮阁一重,下有平台一重。每重有杂剧五十余种,童子凡八十余人,所扮者菩萨、天仙、大将军、文人,女伎之属;所服者冠裳、介胄、羽衣、衲帔、巾帼、褦襶之属;所执者刀槊、麾盖、旌旗、书策、佩帨之属。凡格斗、挑招、奔奏(走)、坐立、偃仰之状,与夫扬袂、蹙裳、喜惧、悲恚之情,不一而足,咸皆有声有色,尽态极妍。观者疑为乐部,长积岁练习,不知锦幔之中,操机之士之所为也。每一举费金钱千计。沙亭乡当海岸,有地曰“石头”,一巨石作鲤鱼形,名曰“鲤鱼石”。乡人岁于此装造龙船,与诸村竞渡,未尝不得胜夺标,有风雨,龙船益疾。沙亭龙船比他所长,大倍之,然出辄飞渡,不可胜。
——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四·风俗》
△端午……每岁龙舟络绎不绝。
——光绪《广州府志》卷十五《舆地略七》
解读与考证(www.daowen.com)
上述旧志,大意是:番禺(包括天河地区)大洲,有宣和(北宋年号,1119—1125年)时期的龙舟旧规格,船长十余丈,宽仅八尺,船首尾都画有龙,栩栩如生。水手列坐两旁,都戴头盔穿红色衣服。船中有锦幔,上有五支丈高的船樯。每支船樯上有台阁二层,中间有五轮阁一层,下有平台一层。每重有杂剧50余种,小童共80余人,打扮成菩萨、天仙、大将军、文人,女伎之类;穿戴冠裳、介胄、羽衣、衲帔、巾帼、褦襶(宽大)之类;手执刀槊、麾盖、旌旗、书策、佩帨(手帕)之类。有格斗、挑招、奔走、坐立、偃仰形状,还有扬袂、蹙裳、喜惧、悲恚的表情,不一而足,全部都是有声有色,形态鲜明。观看的人以为是表演,长年练习而成,不知道原来是锦幔之中,操作机器的人所为。每一次活动花费金钱上千。沙亭乡在珠江江岸,有个地方叫“石头”,一块巨石成鲤鱼形,名叫“鲤鱼石”。乡人每年在此装造龙船,与其他村竞渡,年年得胜夺标,如果有风雨,龙船更快。沙亭龙船比其他的所长,也大一倍,然而一旦出水就竞渡如飞,不可战胜。
根据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番禺(含天河地区)的扒龙船活动传承了北宋宣和年间龙舟的规格和龙舟表演的习俗。但到了清代,应该活动的规模较之以前更为盛大,龙舟样式更为复杂,竞渡比赛更为流行,往往耗资巨大。同治年间,沙亭乡的龙船制作最好,竞渡往往夺标。
天河区靠近珠江的村庄历史上都有扒龙船的活动。当今,天河区的龙船也有两种类型,一是彩龙,又称艳龙。比赛是着重装扮表演,而不是速度,带有上述旧志中北宋宣和年间大型表演龙船的遗留痕迹。二是传统龙,又长又细,比赛是比速度,带有清同治年间沙亭乡龙船的遗传痕迹。2000年起连续多年,天河区的猎德、员村、前进、石牌、棠下等村龙舟队分别多次荣获广州市龙舟赛彩龙一等奖、传统龙冠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