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开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焰。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馈亲友者也。又,以糯粉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糯粉杂白糖沙,入猪脂煮之,名“沙壅”。以糯粳相杂炒成粉,置方圆印中敲击之,使坚如铁石,名曰“白饼”。残腊时,家家打饼,声与捣衣相似,甚可听。又有黄饼、鸡春饼、酥蜜饼之属。富者以饼多为尚,至寒食、清明犹出以饷客。寻常妇女相馈问,则以油粣膏环、薄脆,油粣膏环以面,薄脆以粉,皆所谓“茶素”也。(据《广东新语》修)
——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四·风俗》
解读与考证
上述旧志大意是:广州人家在年终时自己制作过年食品,其中有炮谷、煎堆、米花、沙壅、白饼,腊月末家家户户都打饼,声似捣衣。富贵人家多喜欢黄饼、鸡春饼、酥蜜饼等饼类,并在寒食、清明的时候赠与客人。妇女之间平常相互拜访,则多是馈赠“茶素”。旧志对每样食品的原料、制作方法都有记载。(www.daowen.com)
过去天河地区农村的风俗也是如此,但白饼称炒米饼。2005年版《猎德村志》的记载,与清同治年间《番禺县志》记载基本相同,内容如下:
打饼。猎德有做炒米饼(俗称打饼)过年的习惯。每年农历十二月开始,村民开始炒米、舂粉(磨粉),跟着打饼。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后每一个晚上,在村里每个角落都听到打饼的锤击声。炒米饼制作程序是:首先将米放在锅中炒熟至金黄色,然后磨或舂成粉末,用糖浆、芝麻和炒香的花生碎与炒米粉搞匀,放在饼模中打印而成。人口多的大家庭起码要打一二担米的饼。据村中李老伯介绍,他有九兄弟,家中要打三担米(合150公斤)的饼。大量的炒米饼除用作供品、供家人和到访亲朋好友品尝和馈赠亲友外,重要的是,家中男儿成亲后,年初二要担着炒米饼到岳父家拜年。打饼时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今晚到你家,明晚到他家。打饼时,众人分两旁坐在特制的打饼台上,用木槌敲击放入炒米粉的饼模,发出有节奏的“噔噔”响亮声音。打饼寓意五谷丰登。80年代后,人们生活逐渐富裕,礼品都是从商店购买,打饼过年的习惯逐步消失了。
开油锅。每年农历12月20日左右,每家每户都忙着开油锅炸年宵品,有糖环、煎堆、油角、芋虾(油炸芋头小薄片)等。其中糖环(生熟糯米粉搓成细条,然后绕成车轮状下油锅,起锅后浇上糖浆而成)煎堆是必不可少的,其寓意阖家团圆、五谷丰登、生活似糖甜。油炸年宵品除用作供品、供家人和到访亲朋好友品尝、馈赠亲友外,还是媳妇回娘家拜年的必备礼品,有句俗语叫“年晚煎堆,人有我有”。80年代后,人们生活逐渐富裕,礼品都是从商店购买,开油锅过年的习惯逐步消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