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清代番禺婚俗与中原相似,婚礼习俗解读与考证

清代番禺婚俗与中原相似,婚礼习俗解读与考证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婚姻礼仪,颇同中夏俗。娶之日或先一日,行醮子礼,选年幼者二人为伴郎,亲友与席,名曰“坐歌堂”。——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四·风俗》解读与考证据上述旧志记载,清代番禺婚俗与中原颇为相类,如男方以聘礼迎娶,选伴郎伴娘摆酒席等。但是,当地部分婚俗也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色,中原女子15岁即卷发插簪,番禺女子临出嫁当日插簪,称“上头”,俗称“梳髻”。

婚姻礼仪,颇同中夏俗。率临娶前,诹吉加冠;女亦同日加笄,谓之“上头”。聘,用槟榔、扶留叶、椰子、芝麻、枣、栗之属,以当委禽。娶之日或先一日,行醮子礼,选年幼者二人为伴郎,亲友与席,名曰“坐歌堂”。女家亦然,谓之伴娘。妇至,必以夜分入门,使亲属老妇迎之,曰“抬步”。是夕,夫妇同牢食,曰“暖房饭”。次日,见舅姑亲属,献币帛帨履,曰“荷惠”。每夜亲属造门索饮,谓之“打糖梅”。弥月,婿偕妇往谒其父母,谓之“回门”。嫁女务以妆奁、糖果相夸耀。(据《广东新语》《任志》《采访册》修)

——同治《番禺县志》卷六《舆地略四·风俗》

解读与考证(www.daowen.com)

据上述旧志记载,清代番禺婚俗与中原颇为相类,如男方以聘礼迎娶,选伴郎伴娘摆酒席等。但是,当地部分婚俗也保持着自身固有的特色,中原女子15岁即卷发插簪,番禺女子临出嫁当日插簪,称“上头”,俗称“梳髻”。此风俗在天河地区的农村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如果在乡间见到梳辫的女子,就是未出嫁的,即使年龄很大。反之,梳髻的女子,就是已经出嫁的了。另外,以槟榔、扶留叶、椰子等物为聘礼也应是岭南婚俗的特色。

旧俗中保持至今的有伴郎、伴娘、宴席等,尤其是新娘到达,“必以夜分入门”,即傍晚时分,不能早上,也不能是中午或下午。而女子出嫁要“上头”梳髻、以槟榔之类的农产品为聘礼,还有“抬步”“暖房饭”“荷惠”“打糖梅”等风俗,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了。同治年间,新婚夫妇结婚满月后才同回女方娘家,称为“回门”,今亦不同,新妇婚后三天就返娘家,称“三朝回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