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灵山,在相对冈北五里……山下有梅林,长十里,多属古椿,离奇拳曲,花时雪英,匝道芳菲袭人。里人王邦畿偕陈恭尹诸名士吟咏甚多。恭尹诗所谓“黄村十里梅花路,花候谁能更掩关”是也。旁有放鹰台数十处,皆平藩游猎地。昔两藩怙侈游猎病民,尚藩见老梅,必督民移送府署,民不堪命,尽伐,其梅已濯濯矣。
——光绪《广州府志》卷十《舆地略二·山川》
△黄村探梅诗社。去县治东郊三十里,居人环山植梅。明遗老黄登辟。此社于花时,约名流饮酒赋诗其下。梁无技、僧成鹫皆预焉。并延南海梁佩兰主衡。诗社今废。(据《任志》《艺文》《咸陟堂集》、梁王顾《南樵诗集序》《粤东诗海》《采访册》)。
国朝梁无技《黄村探梅诗》:江村花候在春前,数里沙溪驿路悬。半夜梦留南浦月,百年心葬古时天。空山僧去云无影,野水人归洞有烟。谁傍泉声问茅屋,余生断卖石桥边。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四十《古迹志一·诗文词画社》
解读与考证
关于黄村探梅诗社,根据上述旧志的记载,王邦畿(车陂人,南明隆武年举人)曾偕陈恭尹等名士在黄村梅林作诗,但未有明确组织诗社。至清初,因平南王命民将老梅移送官府,此地梅花被民砍光。而诗社于清初由明遗老黄登开设。又据2008年《黄村村志》及有关资料,解读如下:
(1)诗社地点
诗社地点在黄村。黄村据传建村于南宋,村民是中原南迁移民后裔。黄村原称梅林,因广种青梅,梅林如海而得名。明嘉靖年间改名黄村。梅花盛开时节,梅海如雪,芬芳四溢。骚人墨客,纷至沓来,寻梅踏“雪”,盛极一时。据清初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记载:“自黄村至朱村一带则多梅,与香蕉、梨、栗、橄榄之属,连冈接阜,弥望不穷。”民国28年(1939年)侵华日军占领时,大肆砍伐果树,梅树所剩无几。如今梅林不复存在。
(2)诗社成立时间
据吕永光的《梁佩兰年谱》记载:“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黄登于广州东郊黄村辟‘探梅诗社’,花时约名流饮酒赋诗其下,延请梁佩兰主持诗社,诗人梁无枝、僧成骛皆参与其事。”
(3)诗社成员(www.daowen.com)
创建者:黄登,明朝遗老,清初诗人。字俊升、积庵,广东番禺黄村人,好学,工诗,善鼓琴,明亡,筑南轩亦非亭,与屈大均等名士往还,有高士之称。著有《见堂诗集》《纪见篇》《见堂百说》,编有《岭南诗选前集》《岭南诗选前后集》。
主持者:梁佩兰(1629—1705年),清初诗人。字芸五、药亭,号柴翁、二楞居士,晚号郁洲,广东南海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年近六十方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未一年,请假南归,与屈大均、陈恭尹组织诗会,有国越台诗社、东皋诗社、浮仇诗社、探梅诗社等。其诗歌意境开阔,功力雄健俊逸,为各大诗派一致推崇,被时人尊为“岭南三大家”之一。 著有《六莹堂前后集》《药亭诗集》等。
成员:梁无技,清初诗人。广东番禺人,字王顾,号南樵,贡生。诗赋均工,而乡试屡不中。曾主粤秀书院讲席。年八十而卒。有《南樵集》。梁无技与陈恭尹、陶窳、何衡、何绛称“北田五子”。
成员:成鹫(1637-1722年),清初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人。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广东番禺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年四十一,从石洞和尚披剃。与屈大均、梁佩兰唱酬,粤中士人多从教游。先后主持澳门普济寺、肇庆庆云寺、广州大通寺,终于大通。著有《咸涉堂集》。
(4)诗社代表作
江村花候在春前,数里沙溪驿路悬。半夜梦留南浦月,百年心葬古鼎天。空山僧去云无影,野水人归洞有烟。谁傍泉声问茅屋,余生断卖石桥边。
作者:清梁无技。
时间:清康熙年间。
内容:江村,可能是泛指江边的村,如明代黎贞《五羊八景序》中“登白云巅,俯临阛阓,江村墟落,渔艇烟波,杂然前陈,则思抚字,使物物得其所矣”。江村也许指黄村,因黄村在车陂涌西,从广州省城先经车陂涌才到黄村。当时车陂涌很宽,可当江。从广州到黄村要经过数里溪流小河,与驿路不通。直至1995年开通大观路,黄村才有路通往广汕公路,因此,清初这里应是驿路的尽头了。“南浦”,在今番禺区大石镇。“古鼎”是山名,位于黄村南侧,今航天奇观内。从诗中还可以这里有寺庙、茅屋、石桥。诗人们在此留宿,作者愿在这里度过后半生。
(5)诗社的影响
诗社始于清初,因聚集了名士黄登、梁佩兰、梁无技、成鹫等而名噪一时。民国23年(1934年)广州海珠桥落成之际,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罗献修写下《海珠铁桥歌》,刊登在《新大声杂志》1934年第一卷第二期。其中有一句为:“骑竹儿童逐队戏,探梅诗客从婆娑。”说明民国时人仍重视探梅诗社在广东的影响。直至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大肆砍伐梅林树,梅林从此毁灭,探梅诗社也影响渐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