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河区燕塘墟、三宝墟等旧城市选辑资料

天河区燕塘墟、三宝墟等旧城市选辑资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圃墟、乌涌墟、小径墟、燕塘墟、南岗墟、石岗墟、鹿步墟、棠下新墟、三宝墟、麦边墟、石门墟、永泰墟、回龙市。——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舆地志二》解读与考证同治《番禺县志》列举清代天河地区从清同治年间以前就存在的墟市,有墟4个:燕塘墟、三宝墟、东圃墟、棠下新墟,有市3个:燕塘市、安平市、桃林市7个。消息传出,下塘、田心村、鹿鸣、寺右、杨箕、猎德等纷纷参股,开了安平市。

△东圃墟在车陂村东南,去城三十里。明嘉靖年间乡人简湛东、王泰岩、黎南川、苏觐光等建,铺四百余,墟期三、六、九日。……燕塘墟在燕塘村,近瘦狗岭,无实铺,惟盖墟亭以便买卖,墟期二、五、七、十日。(以上据《任志》《采访册》)。……棠下新墟在棠下村南,近海。前在村中田心处,旧址犹存。三宝墟在龙眼洞西、长湴村北。初建时颇盛,后以两村械斗,又咸丰年间洪逆扰掠,铺户无存,惟庙宇社学而已。(以上《采访册》)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建置略五》

△永泰市在车陂村东岸,铺百余间。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建置略五》

△鹿步司属:……东圃墟、乌涌墟、小径墟、燕塘墟、南岗墟、石岗墟、鹿步墟、棠下新墟、三宝墟、麦边墟、石门墟、永泰墟、回龙市。

——光绪《广州府志》卷六十九《墟市》

△墟市:……鹿步司属……东圃墟,在车陂村东;棠下新墟,在棠下村南;……三宝墟,在龙眼洞西长湴村北;……燕塘墟,在燕塘村;……永泰市,在车陂村东。(以上《李志》已载,今存)……沙河新墟,……桃林市即牛墟,在广九铁路吉山站后。(以上《李志》未载,据《采访册》增)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六《建置志四》

△各墟市之商业,以市桥为最。……次则新造、东圃、高塘三墟。东圃为鹿步司商业之中心,糖葛最有名。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志》

△观各乡商业之翻绳与否,可以“当业”推之,有则繁盛,多则更繁盛矣……鹿步司有:“当”四间,东圃二,乌涌、横沙各一;“按”一间,在回龙;“小押”二间,俱在东圃。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十二《实业志》

△龙眼堡(西区):……安平市、燕塘市……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舆地志二》

解读与考证

同治《番禺县志》列举清代天河地区从清同治年间以前就存在的墟市,有墟4个:燕塘墟、三宝墟、东圃墟、棠下新墟,有市3个:燕塘市、安平市、桃林市7个。墟与市的区别在于墟是有定期的,如燕塘墟墟期为农历每旬二、五、七日,东圃墟墟期为农历每旬三、六、九日。通常邻近各墟墟期都是分开不重复,以利人们趁墟。市则有固定的常铺,没有定期。同治以及宣统志记载天河地区的各个墟市情况如下:

(1)燕塘墟

同治《番禺县志》记载,燕塘墟在“任志”已有记载,即乾隆《番禺县志》称:“鹿步:逻冈、东圃、乌涌、小迳、燕塘。”在清宣统元年龙眼洞村《樊姓家谱》有详细记载康熙时期燕塘墟严禁私抽墟税之碑如下,可作参考:

燕塘墟,现有旧碑记在翠林祖祠内,查抄谨述其略: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二月内勒示,番禺县正堂秦,为土棍架谎瞒天背禁私抽剥民等事。缘康熙三十二年,李仲华听李辅贤唆摆,借口沙石岗有税载李广进户,遂串南海县锹猪之业秀生,私抽墟租,谎称淘沙夫帮银抵纳,不许郝兆维锹猪营生,以致互讼。排里樊天池、愈樊、奇谭、家泰等出首禀控,由鹿步司勘明,详覆县宪,饬西坑、蚺蛇坑、林和庄各父老质证,将仲华等惩责结案。奉按院刘行县勒示,嗣后永为官墟,不许棍徒滋端承税私抽。等因。禀之,慎之毋违,特示。本墟载入《番禺志》。

据上述旧志、家谱记载,该墟于清朝康熙三十五(1696年)发生官司,县立碑吿示:燕塘墟以后永为官墟,不许恶棍滋生事端。据传,该墟由石牌(占股份60%)、林和、龙眼洞、冼村、杨箕、长湴、元岗、岑村、燕塘等12条村合股经营。每年通过投标管理,收入靠买卖过秤时收费。以买卖稻谷、番薯、芋头、木柴为主。

同治十年的《番禺县志》还记载:“燕塘墟在燕塘村,近瘦狗岭,无实铺,惟盖墟亭以便买卖,墟期二、五、七、十日。”查,燕塘村今已无,墟址位于瘦狗岭今禺东西路燕塘农工商公司所在地,墟期为农历每旬二、五、七日。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番禺县举人江仲瑜曾有竹枝词云:“豚棚鸣埘集四乡,东方未白倒衣裳。葫芦载酒荷包饭,三八墟期趁燕塘。”可见当时燕塘墟的盛况。至咸丰四年(1854年),因红巾军在此扎营而全墟被焚毁。故同治《番禺县志》记载:“无实铺,惟盖墟亭以便买卖。”民国初期,燕塘墟迁往禺东西路南侧(即沙河旧桥头附近),每旬4天墟期不变(农历二、五、七、十日)。到1940年代,沙河开始有马路和商铺,燕塘墟也逐渐扩大,分成三个集市,主墟迁往瘦狗岭脚今广园东立交桥下,经营农副产品;瘦狗岭现南金山酒店及军营一带是牛墟;沙河桥头则经营家禽、牲畜等,墟期不变。(www.daowen.com)

(2)安平市

安平市位于沙和路(今沙河横马路)之西,文武宫前,左右为大片竹园(今左竹园、右竹园),又称沙河墟,形成于清末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沙马路开辟时期,其前身是燕塘墟的一部分。由于沙河邻近广州市,东沙马路开通后,除了墟期之外,平日也很兴旺。于是在墟地街一带逐渐形成市,至30年代,发展成小镇,至2012年仍存骑楼2座,可见当年的繁盛,而墟地街至今仍存。

2003年《沙东村志》有关记载,可供参考,如下:

由于燕塘墟是大村所开,没有参与开墟的小村去卖东西就常常受欺负。清末,有一次,沙河有个姓江的客家人去卖东西,和他们产生矛盾,被大村人当场打死。当地人去到长腰岭,找到一个姓刘的统领投诉。统领劝他们不要再去燕塘墟,自己另开一个市。于是选了现在墟地街一带准备开市。消息传出,下塘、田心村、鹿鸣、寺右、杨箕、猎德等纷纷参股,开了安平市。安平市在当时的沙和路(今沙河横马路)之西,文武宫前,左右为大片竹园(今左竹园、右竹园),又称沙河墟。

沙河市即如今的旧沙河大街,位于东沙马路(今先烈东路)南面。东起沙河旧桥头,西至龙岗路,长290米,宽约3米,青石板路。大街两旁是砖瓦平房或两层小楼,以沙河粉驰名。后来东沙路(即现先烈路)建成,马路两旁店铺日多,又有新奇亭、息鞭亭等新式茶楼。旧沙河大街生意逐渐衰微。

建国前,沙河有长盛、长顺栈等8间米店,东昌等7间布店,荣栈等5家杂货铺,新奇亭、宝石等11家饮食业,从业100多人,有花坛(妓院)1间。民居多为木板屋,树皮作瓦。

1958年,沙河墟改为农贸市场,占地1200平方米。80年代改为商住楼,楼下是市场,楼上住人。墟地街横穿市场,街两旁仍有不少店铺。

(3)三宝墟

三宝墟在清宣统龙眼洞村《樊姓家谱》有详细记载如下,可作参考:

三宝墟,缘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樊孔宁、位杰、达天、达元注落,向龙洞、岑村、长湴、区岗各乡沿签银两,新开三宝墟场,建造墟亭一座,两进,墟期一、四、八日,不满二年,墟场废置。达天、达元随即开垦耕植,后达天故,达元自将墟亭批与柯木塱村客人杨西伯兄弟耕佃,日久逋欠租谷,达元控追,连年不解,遂成仇隙。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因新建以达大宗祠竣工,卜吉入主,请汉军固山大人高明章写崇德堂匾额,其子高修齐到祠饮酒看戏,访知三宝墟,西带地方名陈塘岗,系先年福将军咨部奏明历年土月内演炮打住扎之处。至乾隆五十五年正月十三,修齐亲到三宝墟亭,责成允伯公伯兄弟不法锄毁官场,欲禀善将军委员殴逐,时西伯物故,允伯理非料石卵不敌,遂引刀自戳其颈,即行扛验,希图卸罪禀开。达元统旗抢夺,德可持刀戳伤,定强目击做证,经番禺县正堂伍审讯,又经鹿步司张勘明详覆,今被允伯等霸占,将墟场卖别人,拆毁墟亭,称言与长湴桂庭祖、东日祖买受,经地保定森以私买官场禀县,如后有官府后陈塘冈演炮打住扎处所,惟向长湴村梁桂东二祖私卖允伯公伯兄弟私买者是问,所有前后历历案由,俱系达元收执。

据查,三宝墟位于现广汕公路龙眼洞地段。据上述旧志及族谱记载,清初此地为清军驻军演炮的营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开辟为墟场,由龙眼洞人樊孔宁、樊达天、樊位傑、樊达元等4人设簿,由龙眼洞、岑村、长湴、欧岗、各乡认股,设有一座两进的墟亭(即墟场中间盖瓦的售卖地方)和商铺房舍数十间,墟期为农历每旬一、四、八日,买卖兴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龙眼洞樊氏族人与柯木塱杨氏族人为争夺墟场产权引发纠纷,官府判决为官墟。另据其他文献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年),广州爆发红巾军起义。红巾军曾将此墟作为营盘,清军清剿时,将此墟焚毁,此后墟场废置。民国后,三宝墟成为军营。至今仍是军营。建国后作为部队营区。

(4)棠下新墟

同治及宣统志记载,棠下有新旧两墟。旧墟位于田心处,现已无遗址。新墟记载位于村南,近海。广州人称珠江为海,即该墟靠近珠江。查,旧墟清乾隆时期,由于买卖兴旺,逐渐发展成一个住宅区,至今该地仍称新墟。到了民国初年,中山路建成,汽车运输逐渐兴盛,水上运输衰落,新墟的生意才逐渐衰微。如今(2011年)新墟有东西两条主要大街,大小街巷16条,居民1千多人,保留有碉楼和华光庙。

(5)东圃墟、永泰市

清同治十年《番禺县志》记载:“东圃墟在车陂村东南,去城三十里。明嘉靖年间乡人简湛东、王泰岩、黎南川、苏觐光等建,铺四百余,墟期三、六、九日。”查,东圃墟位于今黄埔大道北侧现东圃二马路一带。南宋时期,东圃原是一条自然村村名,位于现中山大道与大观路交汇点西侧,今东圃中学的位置。村民梁姓,十多户人家,三四十人,南宋末年,因避战乱从中原南迁到此开村,归附北面的黄村黄姓宗族。大概过了两百多年,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村民陆续迁出,人去村空。于是,黄村人在其旧村址摆卖农副产品,渐成墟市,人称东圃墟。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黄村人把墟市从今中山大道北侧迁移到今黄埔大道北侧现东圃二马路一带发展,由当地人简湛东、王泰岩、黎南川、苏觐光等建,仍称东圃墟。因此地属黄村世德堂(黄村黄姓始祖黄子贤祠堂号),故称世德街(街名沿用至今)。此墟北面有官路(今中山大道),南面有珠江码头,地方平坦开阔,交通便利。车陂、珠村、棠下等村亦先后入市,墟市规模日益扩大。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新塘乡教书的石牌秀才董元楷作有《鹏洲祠赋》,在描写地方风貌中有:“墟期东圃,趁四方营利之人。”描写东圃墟的兴旺,吸引了附近四方商客。清同治十年(1871年)已经发展到店铺400余间。其布局为:南面靠珠江,有码头渡口,附近一百多米均是仓库,前接今东圃二马路,即墟场。墟场从今东圃二马路到大马路,二三百米长,两旁各有店铺三四十间,均为低矮平房。大街中央为墟场,面积约有一个篮球场大,由数根木柱支撑,上盖瓦面,称墟亭。大街后面是民居,在东圃大马路与二马路之间,则是牛行,经营牛只买卖。民国时期,东圃墟有民居400多间,2600多人。墟期为农历每月的三、六、九日。此外,宣统《番禺县续志》记载当地商业是否繁盛,以当铺多少来衡量。民国时期整个鹿步司有当铺4间,而东圃就有两间,还有小押二间,可见东圃的繁华。20世纪90年代,东圃墟拆除。但至今(2012年),东圃仍是天河地区东部最繁华的商业地区。

世德大街一带称永泰市,民国时期有店铺三四十间,有茶楼、当铺、赌馆、烟馆、妓院等。此外,还有附近其他墟市没有的设置,如:警察所、邮政所、电话站、消防车发电机、西医诊、公共汽车站等。

(6)桃林市

桃林市为珠村人开设,又称桃林墟,位于今吉山火车站北面,建于清末(约1911年),主要买卖牛只。1938年日军侵占广州后就荒废了。当时,珠村牛墟规模虽小,但也有肉菜摊档,有茶楼、烟馆、杂货店。每到墟期,人声牛声混合,也十分旺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