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水圳桥、火桥、大石桥、棠溪大桥、东墟桥

大水圳桥、火桥、大石桥、棠溪大桥、东墟桥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水圳桥,在簸箕村,东达波罗,西赴省城……——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建置略五》解读与考证同治《番禺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在今天河地区有5座桥梁:大水圳桥、火桥、大石桥、棠溪大桥、东墟桥。大石桥,因用大石作桥墩而得名,后称沙河桥,是清末沙河墟的最东面,过桥即进入沙河墟市。而旧志所指的东墟桥,又名罗坑桥,是今中山大道西横跨车陂涌的车陂桥。

大水圳桥、火桥、大石桥、棠溪大桥、东墟桥

△大水圳桥,在簸箕村,东达波罗,西赴省城……火桥,在车陂堡。俱据《任志》《阮通志》修。大石桥,在燕塘西,为官路冲要……棠溪大桥,在棠溪乡西,上引火罗冈、丫髻岭之水,下注珠江,道光十五年重修,举人钟光斗有记,不录。东墟桥,在东圃村。

——同治《番禺县志》卷十八《建置略五》

解读与考证

同治《番禺县志》记载明清时期在今天河地区有5座桥梁:大水圳桥、火桥、大石桥、棠溪大桥、东墟桥。各桥情况如下:

(1)大水圳桥。康熙《广东通志》便已记载,称“在簸箕村”,此桥东连大水圳村(今天河村),西接簸箕村(今杨箕村),位置相当于今横跨沙河涌的中山一路立交桥。

(2)火桥。康熙《广东通志》亦记载在车陂堡并另记“石桥头在车陂堡”。康熙《广州府志》则只记载了车陂堡的火桥。据2003年《车陂村志》记载,其村有一座大桥头,位于车陂村北部马鞍山东侧,横跨车陂涌,是一座官路大桥,其兴建时间不详。官路自北沿着小新塘往南,跨越车陂涌,途径车陂村北侧,向西通往广州的官路上。随着社会变迁,官路日益失去作为交通要道的地位,逐渐废弃,成为农民的田间小路。车陂西部北侧(现天朗明居、美好居)一带农田的地名仍称作官路。大桥头因年代久远,没有维修,于20世纪初已成断桥。(www.daowen.com)

(3)大石桥。大石桥的记载亦见于光绪《广州府志》,位于燕塘西面。据考证即横跨沙河涌的沙河桥。大石桥,因用大石作桥墩而得名,后称沙河桥,是清末沙河墟的最东面,过桥即进入沙河墟市。此桥今仍在,位于今沙河大街东侧禺东西路起点,但已经历多次重建。

(4)棠溪大桥。棠溪即今棠下,因有棠下涌,故名。同治《番禺县志》称:“上引火罗冈丫髻岭之水,下注珠江。”指的就是发源于龙洞火罗冈(今火炉山),经丫髻岭,注入珠江的棠下涌。据其记载,此桥在棠下乡西面,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棠下乡人钟光斗重修,查光绪《广州府志》,钟光斗为嘉庆十八年举人。

今天应当是当地村民所指的大石桥,位于棠下村西闸口外,是官道横跨棠下涌的石板桥,桥长约10余米,宽约2米,实际上是在棠下涌中间建一个石墩,东西两岸各铺砌三块长条石板,形成双孔桥。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将弯曲的棠下涌拉直,此石桥下的棠下涌改道,石桥失去作用,之后渐渐被填平。

(5)东墟桥。在东圃村。据查,东墟,即东圃墟,亦称东圃村(见本书《经济》章)。而旧志所指的东墟桥,又名罗坑桥,是今中山大道西横跨车陂涌的车陂桥。1987年10月中山大道扩建时重修,桥长39米,宽39米,双向各5车道,水泥钢筋大桥。

查,上述5桥,正如旧志所述,位于“官路要冲”。天河地区位于广州城东面,外地从东面进入广州城,或官府公文邮递、官员迎来送往,甚至参加科举考试、或经商贩卖,或探亲访友,都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石牌过车陂到今黄埔的官路,后来在此路北侧修建中山大道。另一条是经沙河过龙眼洞到今增城的官路,后来也在此南侧修建广汕公路。这两条官路横跨河涌,故沿途都修建桥梁,旧志所记的天河地区的5座桥梁都修在官路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