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南宋时期珠村钟姓始迁之祖,天河区旧志详解

南宋时期珠村钟姓始迁之祖,天河区旧志详解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绍兴年间,高祖永和公定居番禺珠村,被天河地区的钟氏奉为始迁之祖。古洞祠原在珠村牛路口,又名天禄钟公祠,三进两天井,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被拆除,碑记已失。因此,这大概是嘉庆初年,珠村和棠下两村的钟氏为壮大势力而联合起来,并追溯至共同的始迁之祖,棠下一支可能因势力较小而自称为从珠村所迁出。而族谱和村志中所见,燧和公和永和公为兄弟,不知何时珠村和棠下的钟氏与萝岗的钟氏联为同宗了。

南宋时期珠村钟姓始迁之祖,天河区旧志详解

△陈孺人墓志铭(正书,存)(右刻在罗伞岭墓上)

嘉庆四年十月,潘邑珠村乡钟氏,重修其五世祖考妣墓。族人昌发为玺,实惟敬宗之义,倡率族众,知崇其先,躬亲畚筑,不避勤劳者也。工且竣,以平来请铭,既为书其祖孝之志行,与其所以贻赖后人者。俾勒诸石,乃复述其祖妣孺人而志之。而铭之曰:孺人姓陈。宋处士,元赠宣德郎,讳广德,号秉初,钟公原配也。少生名族,长归于公。无非无仪,以在中馈。克勤克俭,以永多福。有古贤女,淑姬之风。方是时,公明发不寐,念昔宜人先人,伤时之汨乱,宁与樵夫渔父,沉溺而不返。于人世宠荣、富贵之慕,蔑如也。宜若宜人交谪者。而孺人仰承厥志,食贫居苦,怡然自得。虽吴门之赁舂,于陵之辟,殆不是过。公又慷慨好义,敦睦里党,砥行末流,为闾塾先。而孺人亦善佐不逮,内外无闲言。凡熊训子,拨钗留宾,相仿佛焉。此固可见公刑于寡妻,睦姻任恤之实。而亦可见孺人内助之贤。宜尔室家,非苟然也。举三子:长以政,次以明,次以成。以次子以明贵赠妣。孺人先公卒,乃卜葬茭塘司思贤坑后,土名罗伞岭,去公墓宝珠冈里许。每当松风萝月,岩壑清幽,鹤唳猿啼,烟雨沉郁,遥遥相望,有偕隐之致焉。兹既圮者完之,朽者新之。其佑启后人,流泽孔长,宜哉!铭曰:德之恒,妇之贞。相夫子,成令名,式阃范,垂家声。华后嗣,遂褒荣。于万斯年,以永其庇。慈惠所流,宜及苗裔。修兹坟茔,光于禋祀。

嘉庆己未,诰授奉直大夫澳门同知署惠州府陆丰县杜元勋撰并书。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三十三《金石志一》

解读与考证

上述旧志中的碑记、墓志铭和族谱的记载,反映了天河地区钟氏的来源和宗族的发展过程:

钟氏自称原是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因躲避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1126—1127年)而南下至广州。南宋绍兴年间,高祖永和公定居番禺珠村,被天河地区的钟氏奉为始迁之祖。其子洪基公生二子,其中长子维张公仍居珠村,次子维新公迁居棠溪(即今棠下村)。宋末元初的钟广德即为维张公之孙,被钟氏子孙奉为五世祖。从旧志可见,在清朝嘉庆初年,珠村和棠下的钟氏曾有一次大规模建设宗族的运动,以十九世孙钟昌发为首,修缮了五世祖考妣墓,并请陕西盩厔人、陆丰县令杜元勋撰写了墓志铭,又重修扩建了古洞钟氏宗祠,请广东著名学者陈昌齐撰写碑记。古洞祠原在珠村牛路口,又名天禄钟公祠,三进两天井,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被拆除,碑记已失。因此,这大概是嘉庆初年,珠村和棠下两村的钟氏为壮大势力而联合起来,并追溯至共同的始迁之祖,棠下一支可能因势力较小而自称为从珠村所迁出。(www.daowen.com)

同治《番禺县志》所著录的明嘉靖年间《钟氏大宗祠碑记》可以看到关于逻冈钟氏的记载。在嘉靖年间广东地区普遍建设宗族、建造祠堂的大环境中,萝岗地区的钟氏将始迁祖追至燧和公。而族谱和村志中所见,燧和公和永和公为兄弟,不知何时珠村和棠下的钟氏与萝岗的钟氏联为同宗了。

按照上述旧志和村志的记载,可用世系表表示钟氏发展,两表基本相同,“以政”和“以镇”的出入,应是读音相近所致传抄讹误。表如下:

旧志记载珠村钟氏世系表

《珠村村志》记载钟氏世系表

两表基本相同,不同的是名字发音不同,如维长——维张,维生——维新,以政——以镇。经调查,珠村与棠下村人以上这几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