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表
此表测候,原属农业试验场,然场居县城东北,相距仅数里,其气候与县城无异也。原表温度,用华氏寒暑表,今皆仍之。至空气压力及降雨量,原表或用英尺、或用法尺,今皆准原数,改合工部营造尺,使归一律,并制成温度、气压、湿度各变迁图及雨量比较图,用备察览。惟气候更变,岁岁不同,测簿虽存,势难备举,故仅举宣统元、二年所实验者以见梗概耳。
宣统元年(1909年)气候表
(续表)
宣统二年(1910年)气候表
(续表)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一《舆地志一》
解读与考证(www.daowen.com)
据上述记载,资料是来自农业试验场,即位于今广州市东山农林下路一带的原农林试验场。建国后这一带形成农林管理区,自1985—2005年属天河区管辖。此气候表可以代表天河区的气候状况。而2011年气候资料是采集自天河区的五山气象观测站。当时温度测量与今习惯有所不同。一是在月份上,宣统《番禺县续志》采用农历,通常与公历最多时相差一个多月,因此换算时只能大致相当。二是温度表示,采用华氏方式,今通常采用摄氏方式。三是数据用中文,今用阿拉伯数字。现转换成公历、摄氏、阿拉伯数字,并将两表分别转换,如下:
1909年、1910年、2011年气温对照表
1909年、1910年到2011年的一百年来,若从每月的最高、最低温度上来看,其一,最高温度。100年前,只有3月是达到30℃以上的,最高也是31℃;100年后,一年就有8个月达到30℃以上,最高达36℃。其二,最低温度。100年前,最低温度只有1个月是11℃,100年后,10℃以下有4个月,最低是4℃,20世纪初的冬季较2011年暖和,夏季较2011年凉爽。但若从年平均温度来看,1909年为22.4℃,1910年为22.3℃,2011年则为22.5℃,似乎变化不大。
但观察气温变化,不能单单依靠一两年时间的数据进行对比。纪忠萍等在《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一文中发现,广州在1908—1997年的百年间,在20—50年尺度上大致经历了相对暖、冷、暖、冷、暖五个阶段,即20世纪初的相对暖期、10年代末到30年代中的低温时段,20年代末达最低;30年代末至50年代中的高温段,40年代中达最高;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的低温段,70年代初达最低;80年代中至今的高温段。其中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的低温期是1908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冷期,最冷期也出现在该时段内即1970年前后。对比北半球及中国近百年气温的变化可知,广州上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中的高温期稍为滞后北半球的变化,与我国区域气温的变化均在40年代中期达最暖。而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以及广州及其周边地区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日益突出,陈新光等在《气候显著变暖使广州极端气候事件增多》中称自1998年以来,广州市年平均气温维持在22.5 ℃以上,此后5年来更是维持在22.7 ℃以上,广州的气温呈现上升态势。
1909年、1910年、2011年降雨对照表
(续表)
虽然以上表来看,无论是在降雨日数上还是降雨量上,2011年比1910年、1909年都有所增加。但同样,仅仅依靠这三年间的数据对比,且考虑到2011年雨量的增加主要是台风暴雨造成,若进行对比,并不能得出百年内准确的降水变化情况。纪忠萍等在《广州近百年来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中认为,广州在上世纪初至50年代末在20—30年尺度上的降水变化可分为两个相对多雨时段和两个相对少雨时段,即20世纪10年代中至20年代末、40年代中至50年代末为多雨时段,20世纪初至10年代中及30年代初至40年代初为少雨时段;60年代中至70年代中广州降水在10年尺度上有一个相对少雨和一个相对多雨时期,即60年代后期的少雨,70年代前期的多雨;80年代以来降水在5—7年尺度上的变化有几个相对少、多的时段,其中80年代初及末期、1993—1994年降水相对偏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