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罗岭,在县东北五十里,距白云山之东,突起十余峰。第二峰有巨石,似豨首,下有三石鼎足承之,可避风雨。余峰峦岩奇峭,不可名状。雨时,岩间有瀑布,水内有龙峒,故又名龙峒山,俗呼龙眼洞,在县东北五十里,幽邃深险。巨岭四周,中多村居。据《任志》《大清一统志》参修。谨按《采访册》:岭在龙眼洞村东南,相去四里许,盖村以山名也。
——同治《番禺县志》卷四《舆地略二》
△龙峒在县东北五十里,俗呼龙眼峒,一曰火罗岭,在白云之东,突起十余峰。第二峰有巨石,如豨首,下有三石鼎足承之,可避风雨。余峰峦岩奇峭,不可名状。雨时,岩间有瀑布水。其景最佳,幽邃深险。巨岭四围,中多村居。明季栅此,大兵攻之月余,始拔。自麓至顶皆巨石。在龙眼乡东南。(据《大清一统志》《番禺志》《张府志》参修)
——光绪《广州府志》卷十《舆地略二》
△城东北……迤西南为火炉山……由火炉山而东杨梅岭……(《采访册》)。
——宣统《番禺县续志》卷二《舆地志二》(www.daowen.com)
解读与考证
火罗岭,元代以前未见记载,明清时期位于番禺县东北部,又名龙峒,俗称龙眼峒。康熙《广州府志》则载火罗岭和龙眼峒为两个不同的山脉,火罗岭在府城北十七里,近鸿鹄岭和凤凰岭,“鸿鹄岭,在府城北五里,五峰耸秀,又北十里曰凤凰岭,两山翼如,又北二里曰火罗岭”。而龙眼峒则“在府城西北三十里,多松柏”。 但康熙《广东通志》卷三《山川上》记载火罗岭即为龙眼峒,称“龙峒,在郡城东北五十里,俗呼龙眼峒,又曰火罗岭,巨石出泉”。雍正《广东通志》及乾隆《番禺县志》亦有相似记载。
清末称作火炉山,盖因山上有许多凸起的暗红色岩石,在阳光照射下如同火炉,故名火炉山,据宣统龙眼洞《樊姓家谱》记载:“火罗岭,县志有载,地书取廉贞火形,山顶巨石嶙峋,名曰猪头石,在洞夜月朗观之,东南焰火冲霄,游人题赠亦不少也。”“火罗夜月”曾为清代龙洞八景之一。
今火炉山亦有火罗岭之称,位于岑村与龙洞村、新塘村、柯木塱村交界处,东西走向,长1.5公里,山体面积6.25平方公里,属南岭九连山余脉,平均海拔150米,最高海拔322.1米。其中第二峰海拔235.7米,山上聚集了十多块石头,最高最大的一块宽约10米,高约8米,厚约3米,形如猪头,故名猪头石。南麓风化层薄,易采石料,已有东升、东兴、火炉山等石矿场。坡地有马尾松,山下有泥窜水库、东大湖、南大湖等山塘。2008年,天河区政府开始投资兴建火炉山森林公园,至2009年基本建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