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尊德性与道问学:成就儒雅中国人

尊德性与道问学:成就儒雅中国人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对于学生来说,分数似乎关乎他的命运和前途。对于学校和教师,分数关乎其声望和经济收入。一个是尊德性,一个是道问学。“尊德性”“道问学”都要尽己之能,追求最高境界,也都要公正客观,中道宽厚。那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学”,从内容上分为“尊德性”和“道问学”两个方面,也就是后来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两方面。

尊德性与道问学:成就儒雅中国人

既然儒雅是学来的,那我们就从“学”讲起。只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似乎专指学习成绩、考试分数。有时候我们跟朋友聊起孩子,总是问:“学习怎么样?”得到的答案一般都是各门功课的分数。成年人不需要这些分数,所以也从来没有看到成年人之间相互问问学得怎么样,似乎成年人就不需要学习似的。分数重要不重要呢?以现在的状况来看,对于学生来说,分数似乎关乎他的命运和前途。对于学校和教师,分数关乎其声望和经济收入。对于家长,分数则好像关乎整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有一句话说得十分明白:“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其实跟明清的“八股考试”一样,是学生进身的“敲门砖”。等到毕业、就业了,所有的东西如数归还给教师,分文不剩!所以,我们能培养出“学霸”,但是,培养不出“大师”!两者的差别在哪儿呢?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我想,他们都是高智商,都有所谓的“才”,而不同之处在于“德”。凡大师者,学问之外,必有其德;学霸者,分数之外,不必有德。远的不说,我们看近代的大师,无论是“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鲁迅,还是稍后的钱学森、钱穆、钱钟书等等,我们之所以尊奉他们为大师,除了学问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德”。那么,他们的“德”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跟“才”一样,也是学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之所以培养不出大师,乃是“学”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先看看古人所谓的“学”是什么?

中庸》有云:“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中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所谓学问,乃是勤学得来的。学些什么呢?一个是尊德性,一个是道问学。这两个方面既要博通广大,还要专业精深,这就是“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道问学”都要尽己之能,追求最高境界,也都要公正客观,中道宽厚。这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那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学”,从内容上分为“尊德性”和“道问学”两个方面,也就是后来的“德性之知”和“见闻之知”两方面。(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