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儒雅中国人

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儒雅中国人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我们讲一讲行走坐卧、待人接物之礼。无论坐在哪儿,按照《礼记》的说法,那得“坐如尸”,就是要端正如尸。充当“尸”的人,必须含胸挺腰,目视前方,端正而坐。儒家要求坐姿端正,乃是因为“礼主敬”。端坐对人,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尤其在正式的礼仪场合,更是如此。这是对孔子、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当然,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尊重。其实,你的坐姿,本质上表达了你对他人的态度。假设你坐姿不正,则是对人的一种蔑视。

行走坐卧,待人接物-儒雅中国人

有人说,待人接物有礼仪,我们天天走路、坐卧,能有什么礼仪?那么,你看孔子的老朋友原壤,闲来无事,“夷俟”而坐,就是两腿叉开而坐。于是“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论语·宪问》)。孔子不仅骂他“小时候就不谦恭,没规矩,长大了一事无成,你这个老不死,就是个祸害”,而且用拐杖打他的小腿。实际上就是批评他举止粗俗,说他“站没站相,坐没坐相”,没有规矩,没有礼仪。所以,我们讲一讲行走坐卧、待人接物之礼。

(一)坐相站相

古人席地而坐,现在是板凳沙发,虽然坐具不同,但是礼仪应该是一样的。无论坐在哪儿,按照《礼记》的说法,那得“坐如尸”,就是要端正如尸。什么是“尸”呢?古人祭拜先祖,在祖先牌位的位置上,放一张矮几,让一个孙辈或者更低辈分的孩子,坐在上面,代表先祖的神灵,接受祭拜。这就叫作“尸位”。充当“尸”的人,必须含胸挺腰,目视前方,端正而坐。儒家要求坐姿端正,乃是因为“礼主敬”。端坐对人,是一种尊重他人的态度,尤其在正式的礼仪场合,更是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比较重视文教的帝王,一般定期延请大学士或者大儒讲解儒经,叫作“经筵”。听者讲者都要端正而坐。比如东汉时期的汉明帝,他常常“亲自制作五行章句。每飨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东汉观记》)。皇上自己亲自讲,而且是“正坐”,那么,朝臣自然也要正坐而听。这是对孔子、对儒家文化的尊重,当然,也是君臣之间的一种尊重。其实,你的坐姿,本质上表达了你对他人的态度。假设你坐姿不正,则是对人的一种蔑视。比如《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赵王……礼甚卑,有子婿礼。高祖箕踞詈,甚慢易之。汉高祖刘邦,出身乡野,他喜欢“箕踞”而坐,用来表示他对别人的蔑视,而且常常有骂人的行为。什么是“箕踞”呢?就是两腿叉开坐着,跟今天说的“葛优躺”相近。刘邦对女婿赵王不放心,尽管赵王恭恭敬敬,可是他散漫而坐,骂个不停。这就是他的态度。当然,你在家闲居,可以比较闲适地安坐,但是保持应有的坐姿,不仅有利于健康,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假如不能完全如此,那么,至少要做到“坐毋箕”(《曲礼上》),就是不要“箕踞”。

从文化的角度看,“尸坐”反映了儒家积极向上的观念,“箕踞”代表了道家适性逍遥的想法。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庄子就比较喜欢“箕踞”。《庄子·至乐》篇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过世了,他不仅箕踞而坐,而且敲着盆罐唱歌,完全是一副蔑视世俗礼法的超脱样子。魏晋时代,玄学的所谓“名士”,比如阮籍,追慕庄子,反对礼法,也要逍遥适性,于是乎也“箕踞”而坐。但是,大多数人不是名士,也没有本钱做名士,还是坐姿端正比较好!

再说站相。《曲礼上》要人们“站如斋”“立必正方”。什么意思呢?“斋”就是斋戒,古人在重大礼仪活动的时候都会斋戒沐浴,使得自己身心整洁端正。“立必正方”,很明显,跟坐姿一样,要求站得正。常常看到有的人站在那儿,身体重心放在一条腿上,另一条腿一踮一踮地晃来晃去,这就是“跛立”。《曲礼上》说要我们“立毋跛”,就是不要像个跛子一样,不方不正,不得安宁。怎样才是站得正呢?至少身体重心在两条腿上,正对他人,才算是正。侧身而立,便不庄重。同时,古人讲究“立不中门”,就是不要站在门槛上或者大门的中间。在外旅游,常常看到有人脚踏门槛,也有人站在正门中间,还有人倚墙而立,其实都是不合礼仪的。

尤其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站还是坐,《曲礼上》都要求“游毋倨”,就是眼睛不要贼溜溜乱转。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游离不定,好像心不在焉,乃是对人极大的不敬。

(二)居处行走,待人接物居处行走,待人接物,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或者你去做客,或者接待客人,其间的礼仪规矩,不可或缺。

古人出门,不是步行就是坐马车。今天的人们,不是坐汽车就是开汽车。礼仪其实是一样的。《曲礼上》说:“入国不驰,入里必式。……车上不广咳,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驾车人应当正视前方车轮转动五周或者五个车位的位置;跟熟人朋友遇见,打个招呼,目光不离开马尾巴——其实就是正前方;最好不要回头看,一定要回头,视线不超过车轮轮毂。按照孔子的要求:“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只要是开车,必须手握方向盘,坐正、身正、心正,注意力集中。不可以在开车时回头看、快速说话,不能双手脱把,指指划划的,更不能一边开车,一边聊天。《曲礼上》还要求“不广咳”。常常看到有的车友,边开车,边吃喝,噎住了就猛地一阵咳嗽,一口浓痰就飞出车窗,既不文明,也不安全。车辆经过沟沟坎坎或者不太安全的地方,应当请乘员下车步行,这就是“门闾沟渠,必步”。车辆进入“国”——就是城市,要用鞭子的软稍轻轻摩搔马,使马的速度减慢,实际就是减速慢行,慢到什么程度呢?“尘不出轨”,就是车轮不会卷起灰尘就行。这就是“不驰”“勿驱”。常常在下雨天看到一些车辆,经过积水洼地的时候,车速勇猛,溅起水花,路边的行人一身泥水,痛骂不绝。车辆进入“里”——街道时,不仅要慢,还要“必式”,就是跟街上的长者致意,表示敬意或者客气。古人尤其重视这一点。比如《史记·万石张叔列传》记载:汉景帝时候有个德行出色的官员叫作石奋,他的四个儿子官职都到了二千石(相当于省部级)的级别,他本人也是,所以汉景帝叫他“万石君”。“万石君徙居陵里。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万石君搬家到“居陵里”居住。有一次,他的小儿子石庆——官居内史,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喝醉回来,进入“里”没有下车行礼,他生气了,也不批评儿子,绝食表示抗议。石庆惶恐,赤裸上衣求他责罚。他才讽刺说:“您是贵人、大官,进入村镇,长者、老者都吓得回避躲藏,而您坐在车里轻松自如,应该应该,那多威风啊!”石庆以及他的兄弟、儿子们,此后回家,进入里门,就小步慢跑地走回家。(www.daowen.com)

车辆到达,依据《曲礼上》,则“客车不入大门。……犬马不上于堂”。车辆不能进入人家的大门,在外边解马卸鞍,安全有序停放,一如今天。切记不要带宠物去做客,带宠物缺失了谦恭的意味,是极端不礼貌的。但是,两手空空去做客,也是没有礼貌的,尤其是比较正式的场合。所以,《士相见礼》要求客人要“挚见”,就是带点礼物。俗话说“礼轻情意重”,《曲礼上》说“贫者不以财货为礼”,所以礼不一定要多贵重,只要能表达对主人的尊重就好。我们今天是商业社会,谈生意的人很多,双方相见,送上一点“挚见”礼,对方感到你的尊重,生意也好谈,即使谈不拢,也会留有余地。可是我们常常看到的“送礼”,表达的是对利益的关切,而不是一种礼仪,这就失掉了礼的本义!

这时候,主人可能出门相迎。主客相见,打躬作揖,互道寒暄自不可免。之外还有必要的礼仪。我们还是看看《曲礼上》的说法。“大夫、士出入君门,由阑右,不践阈。凡与客入者,每门让于客……主人入门而右,客入门而左。……主人与客让登,主人先登,客从之,拾级聚足,连步以上。上于东阶,则先右足,上于西阶,则先左足。”虽然说的是“大夫、士”进入国君的门,礼仪却是相近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客人进主人家的门。阑、阈就是大门门槛。我们应当从门槛的右边进入,切记不可踩踏门槛!根据这一段的意思,大概的礼仪是:进入每一道门,主人客人都要相互谦让“您先请”。主人靠右,客人靠左。上台阶也要谦让,然后主人先上,你是客人,不可在主人之前。现在一般人家有楼梯,不分台阶的朝向。所以,一般情况,主人在右,右脚先上,客人在左,左脚先迈。上台阶要脚步沉稳,逐步连贯,既不要一步几个台阶,也不要走走停停。

到了主人家门口,要注意些什么呢?《曲礼上》说:“将适舍,求毋固。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首先是敲门。无论主人家的大门是开着的还是关闭着,都要敲门!有的人到长辈家或者上级办公室,一看门开着就径直进去了,也不管他人方便不方便,这就显得极其无礼。如果有门铃,按一下就行了,不能没完没了地按;没有门铃,就轻轻敲门,不可拼命敲或者大声喊叫。这就是“求毋固”。主人开门迎客,你得跟主人打招呼。晚辈称呼长辈,声音上扬,要稍大一点,免得长辈听不清楚。谓之“将上堂,声必扬”。同时,你还必须看看客厅门口。假如门口有两双鞋子,那表示里面还有客人。倘若能清楚地听见里面说话的声音,说明谈话内容不需要保密,那么,你才可以进去,否则,人家可能正在商量重要事情,不便与外人道,你进去就很不合适。将要进门,目光要低视,显得谦恭一点,不可头昂得跟公鸡似的,显得骄傲无比,那就反客为主了。一般情况下,目光高低在门中间门栓或者门锁的位置比较合适,切记不可东张西望,来回看,好像要找什么东西或者窥探主人隐私一样。进门时候,大门本来是开着的,那就仍然让它开着;假如大门是关闭的,那就轻轻关上。假如几个人同行为客,那么最后进门的人关门时,不要把门关得太紧,更不能使劲关门。有的人开门,像大力士一样,“轰”的一声推开,关门“嘣”的一声,把其他人吓一跳,很是粗野,这就是礼仪修养有问题。主人门口有鞋子或者其他物品,蹲下来挪到方便之处,不可踩踏而入。步入客厅,主人请你随便坐,你也不可随意而坐,先把自己的衣服整理一下,然后从座椅的一角安坐,并表示客气。前面讲过,古人席地而坐,穿衣袍,那得提起衣摆从“席”的远角入座,不能一脚跨过,直接入“席”。今天的日本还有一点这样的习惯,你到日本作客,那就得注意!

入室安坐了,主人的礼仪,一般是奉上茶果点心。《曲礼上》说:“烛至起,食至起。”实际上等于我们今天稍微起身,表示谢意。在座的主客人,辈分、年龄、地位有高有低,一般情况下,晚辈不宜说话,更不宜插话或者表示出厌烦的情绪,恭敬听听就好。这就是“长者不及,毋儳言。正尔容,听必恭”。有的人不想听,坐在那儿东张西望乱看或者手脚不安,那都是不合礼仪的。这就是“毋淫视,毋怠荒”。长辈问到你问题,你得“先生问焉,终则对”,等人家问完了,然后“起而对”,起身回答。你请教长辈,则“请业则起,请益则起”,也得起身,以示礼貌。有时候,正坐着聊天,又有客人入座,你得起身行礼,叫作“上客起”。坐得时间久了,想方便或者离开一会儿,那你起身离座,要“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就是不要硬从人家的坐席中间挤过去,若几个人站在一块,你也不可从中间穿过。一般地,从别人身后走是比较礼貌的。在别人的客厅走路,“帷薄之外不趋。堂上不趋。执玉不趋。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这虽然说的是臣子在朝堂上的规范,但是大体上也符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礼仪。总体上要走慢一点,尤其是经过挂有帐幕的地方,手里拿着贵重东西或者经过摆有贵重易碎物品的地方,以及客厅的正厅,都不要“趋”,不要走得太快,既慌张,也不安全,不斯文。在正厅走路,脚步要方正舒缓,不要衣衫飘飘,出了正厅,则可以“布武”——自由快走。这就是“堂上接武。堂下布武。室中不翔”。

做客的时候,吃饭是必然的。吃过饭,稍坐一会儿,便须告辞,以便“客走主人安”。什么时候告辞比较合适呢?“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实际上,长者或者主人有疲倦之色,或者客人中的长者,拿起拐杖,看天色早晚的时候,其实就是长辈或者主人看钟表的时候。告辞的时候,除了必要的行礼之外,出门也要有长幼顺序,切不可乱作一团,跟逃离一般,否则就是“无礼则乱”的表现,而且让主人极为尴尬了!

总之,日常生活本身是比较琐碎的,所以,这方面的礼仪也就显得繁琐。这也是“五四”新文化人士反对它的地方。可是,我们今天看一看自己,又觉得把许多优秀的东西反没了。事实上,礼仪不是非要把人约束成什么,而是塑造成什么。礼仪的目的,是让人显得更美、更儒雅,而不是更呆板。没有礼仪,谓之“素人”,有礼有仪,谓之“文雅”。《礼记·少仪》说:“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从礼仪的角度看,人的言语之美,在于说话恭敬大方,主旨深明,叙说清楚;朝廷国家之美,在于群贤毕至,动静合礼,齐心为国;祭祀神灵祖先之美,在于内心诚恳,礼仪有度,表率子孙;车马行进之美,在于积极前行,尊卑前后有序,阵容整齐;栾和音乐之美,在于音声相随,节奏和谐,肃穆从容。礼仪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通过衣食住行等日用行常,展示我们的德行之美,展示人之为人之美。无论大礼、小礼,礼仪的核心,就是一个“美”字!一个人,外而行礼如仪,进退有度,内而以仁为本,不卑不亢,那就是文质彬彬的儒雅君子,岂能不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