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儒雅中国人:礼义分解,责任与尊重!

儒雅中国人:礼义分解,责任与尊重!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人之所以要施行“冠礼”,乃是要有“责”。责者,责任也,一个成年人要担负起作为儿子、兄弟等身份的家庭责任,作为“士”要担负起官员、下级等身份的国家责任。道理其实非常明了,冠义概括起来就是责任与尊重。冠礼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就是要斋戒沐浴,停止一切娱乐,使得身心洁净安宁。

儒雅中国人:礼义分解,责任与尊重!

冠礼之义:《礼记·冠义》是这样说的:“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故冠于阼,以著代也。醮于客位,三加弥尊,加有成也。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见于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与为礼也。……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将责四者之行于人,其礼可不重与!……‘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

冠礼之所以要选日期、选宾,乃是郑重其事的意思;之所以三加冠,乃是给予加冠者人的尊严;之所以取字,乃是成人的标志;之所以拜母亲和兄弟而且他们一定要答礼,乃是因为他已经成年,要予以足够的尊重。而人之所以要施行“冠礼”,乃是要有“责”。责者,责任也,一个成年人要担负起作为儿子、兄弟等身份的家庭责任,作为“士”要担负起官员、下级等身份的国家责任。冠礼是一种“嘉礼”,一种美好的礼,它必须在祖庙或祠堂里举行,郑重其事,以告先祖,对冠者尊重的同时,更是对祖先的尊重!

道理其实非常明了,冠义概括起来就是责任与尊重。告诉加冠者,如何去做一个有担当的成年人!冠礼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意味着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假如没有了这一点,冠礼再隆重,也只是流于形式,毫无意义!

祭礼之义:祭祀之礼,主要是拜祭神灵与祖先。祭,就是“荐其时食”,给祖先敬奉祭品。祀,就是行礼以致其敬。既然是向先祖展示自己的敬意,那必须是洁净、庄重的。所以,祭祀之前,“致斋于内,散斋于外。”(《祭义》)就是要斋戒沐浴,停止一切娱乐,使得身心洁净安宁。“斋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同上)就是说,在斋戒期间,心里想着先祖或者双亲生前的样子,一言一行,所好所恶,如同他们还活着一样,“音容宛在”。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正式行大礼的时候,更是如此!“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同上)为什么要如此呢?从儒家传统来看:“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史记·礼书》,其实是荀子的“礼有三本”)天地神灵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先祖是我们自己身体的本源,所以向他们表达感恩与敬意,是应当应分的。另一方面,祭祀之礼是一种“尊亲”情怀的表达,本质上是“孝”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祭义》里,除了讲帝王为了社稷江山而祭,大多讲的是孝子之祭。祭祀就是祭祀鬼神,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古代科学不畅明,迷信是正常的。祭祀天地鬼神以求庇护,乃是常情。其实,古人也知道鬼魂之类的虚无缥缈,是不会真的吃这些祭品的。《孔子家语·致思》记载:“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而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与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说穿了,就是借此以强固人们的孝心、孝行。所以,《祭义》说:“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的祭祀,要展现诚恳以仁、有信不辱、守礼而敬的君子之风,展现家风犹在,一切一如先祖在世一般,就好像我们正在聆听列祖列宗的教诲一样。这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为人子孙!问问自己,作为先祖的遗存,自己是否秉承了先祖的教训与美德。(www.daowen.com)

昏礼之义:昏即婚,就是婚姻嫁娶。班固的《白虎通义》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男婚女嫁,乃是和合阴阳。天在黄昏时和合阴阳,所以古人在黄昏时成礼,以合阴阳之道,婚礼又叫昏礼。对于个人来讲,婚姻首先是两个人组成新的家庭,此后的人生,基本以此为中心。所以,对于青年男女来说,它比什么都重要。古人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白虎通义》说:“嫁娶者,何谓也?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娶者,取也。男女谓男者,任也,任功业也;女者,如也,从如人也。……夫妇者,何谓也?夫者,扶也,扶以人道者也;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就是说,女子嫁人以后才真正有家,男子娶妻后也才有家。男子之所以叫男人,乃是“男任”,就是有责任之男,得要创业养家,之所以叫作“夫”,乃是扶人,支撑家庭的人。女子之所以叫“妇”,乃是辅佐其“夫”,服务于家。实际上就是男女之间相互托付一生,叫作“夫妇一体”。想一想,这是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其次,婚姻不仅是两个人两情相悦的事情,更是两个大家庭的事,所以《礼记·昏义》说:“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是说婚姻是两个家族或家庭美好的事情。娶妻又叫娶亲,就是两个家庭以后就是至亲了,就是“两姓之好”。过去常常批评古人讲究“门当户对”,实际上,“礼”并没有这个说法。但是,娶什么样的妻子,嫁得什么样的丈夫,决定着你过什么样的日子!所以,古人有“五不娶”的说法:“乱家之子不娶,逆家之子,世有刑人,恶疾,丧妇长子,此不娶也。”(《白虎通义》)就是父母不能治家或者不守礼的不娶;父母逆乱不孝的不娶;父母辈有受到法律严惩的不娶;患有恶性疾病的不娶;自幼丧母的长女不娶。这五条除了最后一条,都有道理,主要是强调对方家庭长辈的为人与德性,今天也都可以来作参考。但是我们今天以婚姻自由的名义,大多不重视这个。倒不是说婚姻自由不好,可是想一想现实生活中,假如一方的长辈不讲理或者德行有玷,隔三差五地折腾一下,有几个儿女能过上舒畅的日子?这种事多得是!那么如何了解对方的家庭呢?过去不像现在这样方便,所以《仪礼·士昏礼》制定了六个礼仪程序,实际就是一个了解过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和亲迎。这六个程序通常叫作“六礼”。《红楼梦》里说的“三茶六礼”,就是这个。除了请期、亲迎是关于成亲的仪式,前几个都是双方相互了解的过程。纳采相当于提亲,是初步了解以后,男方派遣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问名,俗称“合八字”。古人同姓不婚,说起来是为了解双方的血缘是否符合婚姻要求,其实是进一步了解诸如家庭成员、财产、家风以及长辈品行等等,如果不满意,那就以“八字不合”的名义婉辞。纳吉,在宗庙占卜是否吉利。看似迷信,其实是重视祖宗的意思。所以《礼记·昏义》说:“昏礼者……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纳徵,又叫完聘,相当于今天的订婚,就是双方已经基本了解了,决定确定婚事。所以要送一定的礼物作为信记。古人注重它的象征意义,主要送一点彩丝之类的吉祥物件。然后就是请期。实际上就是双方商定嫁娶的日期。这五个礼仪过程,男方一般都要携带一定的礼物,叫“贽礼”。尤其亲迎时,“雁”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东汉大儒郑玄解释:“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大雁是根据季节南北往返的,时间固定,绝不改变,非常有信义,同时顺乎阴阳之道,所以被用来象征男女婚姻关系。但是后世因为雁比较难得,一些地方改用“雉”,就是公鸡或者其他家禽来替代。在今天的某些地方,这个习俗仍然依稀可见。至于“亲迎”的礼仪,尤其是大家都熟悉的拜天地、拜高堂、对拜,本质上反映了婚姻于人,类乎天地之大,于家,始有父子之分与夫妻之义。所以婚礼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礼仪,不能够随便处之,更不能以自由之名,说结就结,说离就离。另外婚礼乃是人伦之始,《礼记·昏义》说:“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人在结婚以后才真正有家,有了家才有父子兄弟这些关系,而这些关系正是人伦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孝悌”二字的着落处。一个新的家庭能够既孝且悌,不仅彰显人伦之美,家也一定和谐兴旺!在这种家庭成长的孩子,品行端正,至少是“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这种家庭多,则天下大治!所以,婚姻也是家国天下稳定的基础。

限于篇幅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其他几个礼的礼义我们就不讲了。但是,《礼记·经解》有一段概括性的话,从正反两方面谈到了礼义之大:“故朝觐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也;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昏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故昏姻之礼废,则夫妇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乡饮酒之礼废,则长幼之序失,而争斗之狱繁矣;丧祭之礼废,则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者众矣;聘觐之礼废,则君臣之位失,诸侯之行恶,而倍畔侵陵之败起矣。”朝聘之礼,是昭示国家制度的严肃性的,要忠君爱国;丧祭之礼,是彰显君臣父子关系的,要父慈子孝;乡饮酒礼,是表现人们之间的长幼顺序的,要尊老爱幼;婚姻之礼,是强调男女有别的,要相互尊重。从正面看,假如遵守礼仪,就可以建立一个从个人到家庭、到国家的“和”的社会,这正是礼的终极目的。从反面看,假如没有这些礼仪,会怎么样呢?没有婚姻之礼,就会夫妻不和,家庭不安;没有乡饮酒之礼,人们就会相互争斗,矛盾丛生;没有丧祭之礼,人们之间没有孝悌感恩,人伦紊乱;没有朝聘之礼,国家就政令不畅,甚至战乱分裂。总之,人伦无小事,我们切切不可以自由、个性之名,行放纵不羁之实,忘却自己本应承当的责任!礼义之大,是具体的,是与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有礼义之大,才有家、国、天下之“和”!

对于个人来说,礼义之大,是我们儒雅的一道防线。俗话说,“人如其面,各有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性情、脾气,有的人柔弱,有的人刚强,有的人直率,有的人圆滑,总之是贤愚不一。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意思是,一个人假如不加区别地对任何人或事都恭恭敬敬,但是不依礼行事,就会主次不分、劳而无功;谨慎是好的,但是太过谨慎,不依礼行事,就会懦弱、无主,畏畏缩缩;做事勇气可嘉,但是不依礼行事,就容易以暴力为主,好勇斗狠,发生祸乱;为人直率,但是不依礼行事,就容易固执己见,不分是非。这样就难免会出格犯错。这时候,就特别需要“礼”来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当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先想一想,按照礼该如何去做,就不会出现大的瑕疵或者失误。这就是“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论语·学而》)。其次,礼义之大,其实是一颗“仁心”在行为上的再现。《礼记·曲礼上》说“礼主敬”,就是说,礼表现我们内心对人对事的敬畏和专注,实际上就是展示我们的涵养。假如内心没有“仁”德,再美的礼仪形式也形同沐猴而冠,没有意义。所以,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仪的形式需要一定的物品,而且不同的礼,伴以不同的乐,但是如果仅仅只关注这些物品或者音乐的话,礼仪就是空的、虚假的。所以,他进一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那就是说,没有“敬”,没有“仁”,礼仪又有什么用呢?所以,从人的角度看,礼义的本质是仁!可以这样说,礼是仁的最高标准甚至是最高的表现形式,仁则是礼的最根本最抽象的意义所在!礼、义、仁,相合于身,则人儒雅;人人儒雅,各得其乐,则社会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