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礼的特点,得要先明白,为什么要制定礼。
研究礼的起源的人,引用最多的是《荀子·礼论》的一段话:“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是从大礼——政治的角度分析礼的起源的。就是先王希望天下太平,所以制定“礼”。至于天下为何不太平,乃是因为人有欲望。有欲望倒也不是坏事,只是过头了,就争斗抢夺,于是变成坏事了,就乱。所以,荀子认为,制定礼是通过“养人之欲”——满足人的部分欲望,平息人的争斗,达到天下太平的目的。可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何“养人之欲”?他说“物必不屈于欲”,就是发展经济,“两者相持而长”,人欲与经济同时发展,以至于无穷。这个认识非常高明。可是,礼在“养人之欲”的同时,更多的是限制人的欲望。《礼记·礼运》有一段:“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什么意思呢?一般说来,人最大的欲望是锦衣玉食、美女如云,最恐惧的是死亡贫苦。这是人心最原始的冲动、最强烈的欲望。可是,这些冲动、欲望是深藏于心的,人心是看不见的,所以从外观上也看不出来谁的欲望合理或者过分,也没有办法制定一个标准来衡量人心。那么想要从根本上追究,以达到平衡,除了礼还能用什么办法呢?也就是说,礼是一个限制人、衡量人的外在标准。一个人守礼,那就能与人相安,相反,那就会伤害他人的利益,引起矛盾与冲突,社会就会混乱失序。这个就是从小礼——人的角度分析礼的起源。所以,《礼记·礼运》接着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是从饮食开始制定和施行的。也就是说,从人们最原始的欲望开始,从最平常而具体的行为着手,加以限制,然后扩展延及长幼尊卑等方面,所谓“修六礼以节民性”(《礼记·王制》)。节,就是节制、限制,施行六礼的目的就是限制人们的原始本性。
这样一来,带出两个问题:一是人的欲望是本质相近而程度不同的,养也罢,限制也罢,如何使得大多数人接受它?二是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的欲望是递增而且无穷尽的,这个礼,变还是不变?这就要谈谈礼的特点。
1.礼的基础是“理”
“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节不作。”(《礼记·仲尼燕居》)很明白,礼就是理。君子一举手一投足的依据就是“礼”,也就是“理”。我们常说“讲理”一词,其实就是讲礼。一个讲道理的人,与人相处则矛盾少,人亦乐于与之相处。那么,什么是“理”呢?《说文解字》说:“理,治玉也。”就是加工玉石,玉是硬而脆的,所以治玉必须遵循玉的纹路,这个纹路就是“理”。玉理是玉的内部形成的,有它自己的规律,要是不遵循,这玉一定报销,就是“玉碎”,这是玉之德,也就是君子之德。《礼记·曲礼下》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有德君子之所以佩戴玉饰,乃是“以玉象德”,而不是炫耀财富。理之于玉,如同生命之于人一般。理引申为事物的规律,就是我们常说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规律,这就叫“物理”。人呢,得要遵循这个“物理”才能够生存下去。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也都得遵守。同样的,人也要有“人理”,也就是做人的规矩或道理。依据“人理”而制定礼,叫作“缘人情而制礼”。它本质上是依据人的普遍情感或者认知而制定的,那就比较“合理”,大家也都能够接受。所以《礼记·礼器》又说:“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礼的制定,要符合天地等自然规律,根据大地上自然资源的情况以及鬼神的意思,更要符合人心——就是人的情感,然后目的是“理万物”——开发经济,为人服务。礼即“人心”之理,就是大家公认的规则,也就是“公理”。既是公理,当然公正,既然公正,当然得人人遵而行之了。假如有人不遵守,那就是不讲道理,没有“人理”。《礼记·曲礼上》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以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不讲礼的人,几近禽兽,是没有人愿意与他交往的,他自己也就难以生存。所以,礼只要符合人心物理,大多数人就会得益,也就会遵守。
2.“礼,时为大”,因时而变,就是与时俱进(www.daowen.com)
礼当然是不断发展的。《礼记·礼器》说:“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其实,这段话说了礼的几个特点。只不过“时”是最重要的特点,所以“大”。原文用历史事实来解释了“时”的意思:“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就是说时代是发展的,所以,尧舜的时候政治上实行“禅让制”是合理的,到了夏商周三代,时代变了,禅让制不可行了,所以商汤灭夏桀、周武王伐纣也是合理的。这就是说,礼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的。孔子本人也认为礼是可以“损益”的,就是可以增加或者删减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这些说的都是大礼,也就是治国的制度。西汉的士人——贤良文学在与官方辩论的时候说:“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盐铁论·忧边》)就是英明的人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革的,智慧的人会依据时代需要而制定规则。《礼记》本身被它的编订者删减了不合理的部分。我们今天的各种制度也都是“因时”而变形成的。其实,小礼也同样如此。比如古人的“士相见礼”是两阶升降、揖拜而成,现在点头握手就可以了。总之,“时为大”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变革。
3.“礼,可以义起”,就是可以创新
礼不仅可以变革,而且可以创新。“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礼记·礼运》)说礼的实质是“义”。什么是“义”呢?“义者,宜也。”(两字相通,先秦典籍多有)就是正确的、恰当的意思,也有道理、规则的意思,比如贾谊说:“义者,理也。”(贾谊《新书·道德说》)那就是说,礼本质上是正确的东西或者道理的反映。只要是符合道理、公理,那就可以了,哪怕以前圣明的先王没有制定过,我们可以根据“义”来创新。荀子说:“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于人心者,皆礼也。”(《荀子·大略》)这个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只是创新的原则必须要“顺人心”。后世每一次制度的创立,其实就是礼的变革。我们国家自近代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文明而制定的法律、制度,也都是“可以义起”的表现。
其实,礼的特点是比较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几个。把握住这些,就掌握了理解礼的钥匙,就不会觉得它是老古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