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能够由凡入圣,是不是我们寻常人也能够从平凡走向不平凡呢?当然可以的,倘若人世间只有孔子等少数人才可如此,那我们就不用管他儒雅不儒雅、孔子不孔子,反正也学不来!孟子就是一心想学做孔子那样的人,他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荀子觉得我们每个人去学这个,学那个,本来就是学着做圣人,没有人愿意学着做坏人。他说:“故学者,固学为圣人也,非特学无方之民也。”(《荀子·礼论》)朱熹虽然改了老夫子的学说,但总体上还是教人学做圣贤,而且认为圣贤跟我们常人差别不大,只不过是把我们常人该做的事都做得比较完美而已,所以是完全可以学的。他说“圣贤只是做得人当为底(的)事尽”。“凡人须以圣贤为己任。世人多以圣贤为高,而自视为卑,故不肯进。抑不知,使圣贤本自高,而己别是一样人,则早夜孜孜,别是分外事,不为亦可,为之亦可。然圣贤禀性与常人一同。既与常人一同,又安得不以圣贤为己任?”(《朱子语类》)这就说得更明白了,叫我们都不要小瞧了自己,我们大家跟圣贤是一样的禀性。
孔子由凡入圣的途径,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首先是学习。孔子自己是这么说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的天赋其实很平常,他跟常人不同的地方,就是比别人好学。毋庸置疑,世上没有什么人是生而知之的,所有人的成就,无论大小,都是通过学习才得到的。当然,学习了并不一定就有成就,可是,假如不学习,那肯定是一事无成的。所以孔子强调学习。他不仅仅是“学”,而且是好学、乐学。有什么不同呢?“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有人问子路,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办法回答。孔子说自己学习时常常忘记吃饭,体悟到学习的快乐,就忘记所有的忧愁,甚至忘记了自己已经要步入老年了。《雍也》篇是这样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不像我们今天学生的学习,多数是被家长、学校逼迫着要那点考试的分数,很难谈得上兴趣和乐趣。关于教育和学习,有专章叙述,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正因为有乐趣,所以他能够长期坚持,最终有所成就。
其实,说到坚持,那就是孔子不同寻常的另一个方面了。孔子把坚持叫作“有恒”。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大凡一个人有点成就,最重要的法门就是“坚持”二字。我们寻常人之所以普通,不是我们没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理想,而是没有恒心!孔子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论语·子路》)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说,南方人的俗语说:“人假如没有恒心,连个跳大神的巫医都做不好。”说得真对啊。《诗经》也说,人若没有恒心,必定一事无成,只怕还会蒙羞呢。同时,他也告诉我们,“有恒”二字,真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是说圣人、善人这类具有极高德行的人,我是至今没有机会见着;假如能够见到一个做事有恒心的人,也就不错了。一个人,能够从无到有,从空空如也到成家立业,从简约到康泰,都还比较容易,但是,最难的就是“有恒”二字了。这个话说得平实,可是仔细想想,颠扑不破。(www.daowen.com)
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看看孔子一生的“有恒”,首先是“志于道”而矢志不渝。他生活在春秋乱世,能够有自己的志向和坚守,实在是不容易。假设孔子只顾着他自己一家老小过日子,没有理想和坚守,过个富家翁的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他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给他季氏之下、孟氏之上的地位,级别很高。齐景公最后不以“礼”待他,他便拂袖而去。在鲁国,一年之内,从中都宰升司空、大司寇,连升三级,虽然面有喜色,不免常人之得意,但是最终还是挂冠而去。到卫国,卫灵公虽然没有给他官位,可是待遇不错,“卫人亦致粟六万”(《史记·孔子世家》),大约是一年六万斗粮食,但是他并没有贪恋,因为有坚守、有底线、有恒心。而且“厄于陈蔡”“在陈断粮”,就是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围困,在陈国出现断粮挨饿的狼狈状态。孟子评价他:“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就是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出来做官,不能实现就走人,无论官职高低。该当任职长期的,就长期,该立即辞职就辞职,不贪恋职位。这是心的有恒,也是人生最难的、最有价值的有恒。《史记·礼书》记载,孔子杰出的弟子子夏说:“自子夏,门人之高弟也,犹云‘出见纷华盛丽而说,入闻夫子之道而乐,二者心战,未能自决’。”你看子夏那么优秀的人,在灯红酒绿的物质生活面前,内心挣扎,差点不能坚守和“有恒”,足见其难!在生活中,有坚守的人不是没有,可是确实不多。我们多数人,其实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一阔,脸就变”的人就特别多,土豪式的怪事就特别多。人一穷迫,志气就短的也不少。这就是心不恒定。其次,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什么呢?救国救民,平治天下。不说志向如何高大上,仅就四处碰壁,吃尽苦头的经历来说,他永不放弃,所以连个守门人都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这是身有恒。他明知自己的理想很难实现,可是只要有一丁点希望,他都愿意努力尝试,虽然最终也没有成功。这就是身心合一而有恒,是我们不及之处。一般人,不是心不束身,就是身不属心。或者本心的想法不错,可是见起真章来就是做不到;或者身如浮萍,与心两处,随境而迁,总是怪罪环境和条件的不足,到头来也总是后悔不已。捂着心口问自己,是不是这样?其实,或心或身,但凡能够在一个方面有恒,那就很了不起,就接近成功,接近圣贤了。孔子能够好学而身心有恒,兼其美而有之,那是一种德行的恒定,当然就从平凡走向不平凡了。
可以这么说,在孔子的真实生活中,有着极其普通、无别于你我的平凡的一面,所以他有血有肉有个性;他也有比你我高明之处,所以他最终成为“圣人”,但是这个高明,并不是难以企及的,只要你愿意且有恒,你当然能做到。
说了这么多,即便孔子是个了不起的圣人,我们也都可以学。可是,总是觉得有点空,跟什么“心灵鸡汤”似的。再者说,他的学说,在今天真的还有意义吗?还得拿出实在的、具体的东西来证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