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跨简支梁在支承处弯矩作用下的振型
假设多跨梁的支持均为简支条件,如图5.5.6(a)和(b)所示,相邻两跨的支承上作用着数值相等、方向相反的弯矩,其中梁的一端作用弯矩Mν-1sin ωt,在梁的另一端作用弯矩Mνsin ωt。
图5.5.6 相邻两跨力矩平衡
由于梁上无其他干扰力,因此梁弯曲振动满足振型φ(x)方程:
φIV(x)-λ4φ(x)=0
(5.5.50)
其解为
φ(x)=Bsin(λx)+Ccos(λx)+Dsh(λx)+Ech(λx)
(5.5.51)
式中,λ与式(5.5.13)相同。
考虑图5.5.6(a)的简支边界条件,应用简支支承弯矩的条件,可列出边界条件为
代入式(5.5.51)后得到
同理,考虑图5.5.6(b)的简支边界条件,可求得该梁上的振型为
2)三弯矩方程
根据式(5.5.53)和式(5.5.54),可以得到连续梁自由振动的三弯矩方程。假定限于等截面等跨连续梁,所有ν支承上的弯矩Mν,由相邻两跨ν支承上的转角相等条件(见图5.5.7)可求得
图5.5.7 连续梁支承标志号
整理后可得到连续梁自由振动的三弯矩方程为
ψMν-1+4θMν+ψMν+1=0
(5.5.55)
式中,(www.daowen.com)
该方程表示了连续梁上每一个中间ν支承,都包含前(ν-1)和后(ν+1)两支承在内的Mν,Mν-1,Mν+1 3个弯矩。对于两端简支的连续梁,则可表示为N个线性代数方程。
式中,N表示连续梁除两端处在中间的支座数,如两跨梁N=1;三跨梁N=2……
3)连续梁的自振圆频率求解
对方程式(5.5.56)的非零解为代数方程式的系数行列式等于零,即
将行列式(5.5.57)展开后,可得出特征值λ的特征方程,便可求得λi(i=1,2,3,…),再由式(5.5.13)求得自振圆频率ωi,表5.5.4列出了1~10跨的连续梁,最高为20阶的固有圆频率比值。其中对所有跨数的第1阶固有圆频率ω1均设为ω1=1,其余i≥2的各阶ωi均为对ω1的比值(ωi/ω1)。从表中结果可清楚观察到以下现象。
(1)单跨简支梁第1阶ω1=1,第2、第3、第4阶以ωi=4,9和16…(i2)递增,且不存在频率密集区。
(2)多跨连续梁则不同,对应自振圆频率1~4之间还存在接近1的共振圆频率,称为第1频率密集区。在4~9之间存在接近4的共振圆频率,称为第2频率密集区。
(3)如果多跨连续梁各跨的跨长、刚度和质量相同,则对某个多跨梁每个密集区中相接近的共振圆频率数是相等的,且恰好等于该连续梁的跨数。
(4)每个密集区内所对应的频率范围基本上趋于恒定值,如第1密集区的频率范围从1.00~2.220 1,第2密集区的频率范围从4.00~6.172 7。且随着跨数的增加其范围趋于恒值。
(5)随着跨数N的增加,每个密集区内共振频率之间的间隔愈小,即邻近频率愈接近。如以10跨梁为例,(ω2/ω1)之比仅为1.040 4,(ω3/ω1)为1.102 5,也就是说跨数愈多,其密集区内的频率显得愈密集。
4)连续梁的振型φi(x)求解
将特征值λi代入方程式(5.5.55)可计算出θ和ψ。再将θ和ψ代入式(5.5.56),可得到连续梁按某i阶共振圆频率ωi下的支承弯矩比例值,再将这些支承弯矩的比例值代入式(5.5.53)和式(5.5.54)中,就可最终得到连续梁各跨上的振型曲线。
表5.5.4 多跨梁的自振圆频率比值
与单跨梁相同,连续梁振型函数φi(x)也具有正交性质。同理可证明,两个积分是对每跨在跨长l区间之内的积分之和。
附录F列出了2~10跨连续梁中前两个密集区处的振型曲线φi(x),这些曲线均为经过加权处理后的标准振型曲线,即满足
从多跨梁的振型分布曲线可清楚看出:
(1)每组密集区的第1个共振频率与振型与无密集区单跨梁的完全相同,例如5跨梁的(ω1,φ1),(ω6,φ6)与单跨梁的(ω1,φ1),(ω2,φ2)相同。
(2)在每个密集区中的振型的节点数仍按(i-1)规律递增。这里要注意:如在支承处振型曲线的斜率φ′i(x)=0(即曲率发生改变)时需认为是节点。
(3)只有在每个密集区第1个共振频率所对应的振型在每跨上最大振幅是完全相等的,如5跨梁中φ1和φ6、10跨梁中φ1与φ11的最大振幅均设定为1.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