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核电厂地震楼面反应谱生成技术

核电厂地震楼面反应谱生成技术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震反应谱生成的基本概念可用图3.3.5来说明。图3.3.5地震反应谱图解阻尼比一定,由不同周期T0组成的单质点振动系统;反应波形;反应谱步骤3:找出这些加速度时程z··上的最大峰值[见图3.3.5],分别设为1,2和3。图3.3.5所示曲线簇就称为输入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图3.3.6分别列出了某地地震波对应于阻尼比=1%,5%和10%的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核电厂地震楼面反应谱生成技术

3.3.3节已阐述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基础加速度输入作用下的结构的反应y2的求解方法和结果,从式(3.3.39)、式(3.3.40)或式(3.3.46)可清楚地看出其反应是时间t、系统固有圆频率ω0(或固有周期T0)和阻尼比ξ的函数,它们随时间不断地变化。从核电厂构筑物、系统和部件(SSC)抗震设计和分析的角度出发,与求解反应时间变化曲线相比,从工程角度更希望知道的是反应的最大值,即反应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最大值是多少。设地震时单质点系产生的最大相对位移反应、最大相对速度反应和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分别为Sd,Sv和Sa,将式(3.3.31)~式(3.3.33)中忽略伴随强迫振动随时间变化衰减的影响后可变换为

当输入基础的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给定后,式(3.3.57)是ω0(f0或T0)和ξ的函数,即为Sd(ξ,T0)、Sv(ξ,T0)和Sa(ξ,T0)。

以阻尼比ξ为参数,这些函数Sd,Sv和Sa对无阻尼比固有周期T0(或固有频率f0)所描绘的图分别称为相对位移反应谱、相对速度反应谱和绝对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地震反应谱,或分别简称为位移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加速度反应谱,总称为反应谱。

地震反应谱在ASME BPVC第Ⅲ卷,第1册附录N-1110中定义为一族理想线性、单自由度、有阻尼振子上的最大反应(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曲线,反映了当振子在其支承处有特定的振动运动输入时,其反应与固有频率(或周期)发生的函数关系。

地震反应谱生成的基本概念可用图3.3.5来说明。

步骤1:如图3.3.5(a)所示的同一平台台面上安放一系列阻尼比均为ξ2,而固有圆频率ω0(或周期T0)各异的谐振振子,也可理解为一组质量-阻尼-刚度单自由度振动系统。在图中仅列出3个振子,3个不同周期中T01较短、T02中等和T03较长。它们同在某个地震加速度)激励输入的台面上。

步骤2:台面上各质点随着台面的运动而出现按不同频率在摇动,显示了对输入加速度的反应,所测得的绝对加速度反应可得到图3.3.5(b)中的时程曲线记录。

T01较短,其反应振得也较快;T03较长,其反应振得也较慢。其振子反应振幅的变化与输入加速度密切相关,但是振子反应的周期几乎与输入无关,仅与振子本身固有特性有关。

(www.daowen.com)

图3.3.5 地震反应谱图解

(a)阻尼比一定,由不同周期T0组成的单质点振动系统;(b)反应波形;(c)反应谱

步骤3:找出这些加速度时程z··(t)上的最大峰值[见图3.3.5(b)],分别设为(Sa1,(Sa2和(Sa3。在图3.3.5(c)中横坐标上周期T01,T02和T03处对应纵坐标上以(Sa1,(Sa2和(Sa3对应表示3个点。

步骤4:当图3.3.5(a)的基础上并列了众多个周期差别很小的一组单质点系时,就可以得到像图3.3.5(c)上一条最大加速度Sa的曲线,而这组单质点振子的阻尼比均为ξ2,若改变ξ值后,再重复上述同样步骤后就可得一簇对应于不同阻尼比ξ下的地震最大反应曲线。图3.3.5(c)所示曲线簇就称为输入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图3.3.5中采用的质点振动反应是加速度,对应可得到加速度、位移y(t),则按上述同样步骤1~步骤4运算,分别可得到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

图3.3.6分别列出了某地地震波对应于阻尼比=1%,5%和10%的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反应谱。若采用的质点振动反应是速度

图3.3.6 地震反应谱采用周期表示

本书附录B详细列出了求解加速度反应谱的时间差分格式,用每步时间间隔h=tn+1-tn计算下步tn+1时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时均要计及tn时刻的位移Yn、速度作为初始条件,因必须要用到式(3.3.33)中的总解,y=y1+y2,y=以及式(3.3.33)中的表达式或者采用式(3.3.34)和式(3.3.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