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1386—1457),名英,字俊育,号自然,以排行第五得名。世居凤池(今晋江市池店镇池店村),从事商贾。李英“为人性纯而姿丰,言温而气和,韬光不仕,好义乐施”“以赀豪里中,而急为义。人目为长者。”(《泉州府志》)是明初杰出的商业家,也是闽南著名的慈善家。
由于明初统治集团采取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减轻税负、扶持农商等政策,从而使农耕、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李英顺应历史潮流,承继父兄之业,独当商务,奋力开拓,以南糖北运为主,兼营闽南特产龙眼、荔枝等干果及各种特产,从村西“桅头尾”古渡头装船,过吟啸桥,经晋江水系,出溜石六陡门,入晋江,用大船销往海内外,尤其江浙、京津为多。然后再把丝绸、棉纱及京货南运,分发给各家妇女纺纱织布,再把织成的丝绸和棉布转销海内外,其利润倍增。苦心经营数十年,渐成富甲诸邑的闽南殷商。
李英平生乐善好施,急公行义,其重大历史贡献在于捐修洛阳桥(万安桥)和六里陂水利工程。1431年,李英应泉州府尹冯祯、晋江知县刘珪之邀,捐资请僧正淳督修洛阳桥。1434年竣工,翌年又捐资重修六里陂工程。《泉州府志》载:“县洛阳桥,岁久,海水日积,桥址下没,而风潮过,当水尝漫桥,不得涉。守冯祯以委英。英出赀,高之凡六尺。凡费赀万计。郡南洋田界于海,捐资筑堤堰,时启闭,自是潦无虞。今其子孙多衣冠,而凤池李氏为华族。”“李俊育葺陂有功。今陂首皆三李陈苏五姓为之。”六里陂水利工程,系指当时的都里,即第二十七都至三十五都所辖六个里,其主要工程设施有东山村五陂门、溜滨村三陡门、奄上村烟浦二陡门、仙石湄洲涵、海尾万广涵等处陡门、涵洞。六里陂水利工程所受益泽田,约占当时晋江县钱粮仓米的四分之一。李英此举,不但造福乡梓,而且嘉惠后世。当时的一些水利设施,经历史重修、扩建,至今仍在使用。
李英生性乐善,恤穷赈饥,解难息争。《萧元吉纪略》称之:“衣食不给者,周之;纷争不解者,断之。人皆詟服,目为义长者。”1444年至1447年间,浙江省宁波府鄞县遭饥荒,在当地经商的李英,旋即出资布施,又逢时疫流行,用于治病的砂糖(凤池糖)一时价格昂贵,穷人无力购服,李英即令人倒糖入井,任人汲取治病,居民感其恩德,立生祠纪念,至今鄞县尚存“恩公井”“恩公祠”。又一年泉州一带饥荒,李英在东岳庙捐米150 石赈济饥民,其乐善好施事迹,还有与四兄元逸共创“桂岩书院”、督修安平大道“吟啸桥”等。
李英一生得物功溥,济民德厚。今洛阳桥尚存《李俊育重修洛阳桥碑记》,萧元吉撰“赠陇西李公俊育重修洛阳桥序”石刻。经萧元吉、陈良请文,朝廷钦赐“乐善好施”匾额。
李五的传说经民间口耳相传,主要内容有漂泊创业、热心公益、重视教育、恤贫赈灾、与人为善等,经数十年搜集整理,其后人先后编撰出版了《池店明代大慈善家李五》《明代慈善家李五》《李五的传说》等书。其中有《施糖救人》《买地惠农》《建陡门浮外洲》《竹杠麻缏》《凤池糖名满天下》《施药济世》《清廉檩》等数十篇的传奇故事。(www.daowen.com)
“富不过李五,善不过李五。”富甲诸邑的李五,济人利物,名垂方策,人颂其德于今不衰,其美好的传说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甚至可以从中了解资本主义萌芽初期闽商的些微活动轨迹,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李五传说,被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讲述:村中耆老
调查整理:李清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