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崇武渔民献金锣-泉州乡村文化记忆.2021年卷

崇武渔民献金锣-泉州乡村文化记忆.2021年卷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献金锣”源自明代军队的操演,本是崇武官船表演“鸣锣开道”的官方行为,后逐渐演化为当地渔民的一项重要习俗活动。目前,在惠安县崇武镇献金锣队较为完整的就是海门村的老年协会由24人组成的献金锣队,整支队伍多为70岁以上长者组成,最年长的则达84岁高龄。

崇武渔民献金锣-泉州乡村文化记忆.2021年卷

“锵——锵——锵锵锵——”每逢重要的节日庆典,激昂嘹亮的金锣声就会在镇上响起,这便是崇武特有的传统音乐——“献金锣”。所谓“献”,指的是在祭祀仪式中向神灵的奉献。因此,“献金锣”的原意即为敲打金锣向神灵奉献与述说。“献金锣”源自明代军队的操演,本是崇武官船表演“鸣锣开道”的官方行为,后逐渐演化为当地渔民的一项重要习俗活动。在“开海门”与“关海门”仪式上的“献金锣”表演,表达了人们乞求神灵保佑平安的意愿,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矫健的姿势,独特的敲法,富有节奏的声音,巧妙地再现了渔民的生产生活过程,充分表现了渔民粗犷、豁达的性格,具有较高的艺术人文价值。如果说“大海是渔家儿子的摇篮”,那么,“献金锣”便是渔家的摇篮曲

惠安崇武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为中国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三面环海。这里祖祖辈辈以船为家,以海为田,这里还保存了中国最完整的一座花岗岩滨海石城——崇武古城,作为我国古代东南海疆的一座抗倭名城,彰显了崇武半岛在我国古代海防上的重要地位。正是这一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这一鲜明的艺术表演形式,“献金锣”成为整个闽南地区,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并成为当地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

“献金锣”表演时,人数可以不限,但至少得有一对,多则可以十几对,甚至几十对,对数越多,阵势越大,声势也越大。献金者在表演时需双双相对而立,一只脚在后,腿微屈以支撑身体的重量,一只脚前伸,腿斜直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上身略微后仰,左手将锣举至齐胸高,右手则抡槌敲打金锣。这种以前后叉开腿站立的姿势来敲打金锣的架势很特别,其源于人在船上的站姿,因为船航行或停泊于海上,使船常处于晃动之中,因此,要想在船上站稳脚跟,就必须叉开双腿站立,否则就容易摔倒。

献金锣操演时,锣槌在金锣面上的运行呈椭圆形走势,先自下方斜向上逐渐敲到金锣的圆心中,再向上斜往外绕圈逐渐至下方,如此操弄运行,循环不息。敲打的节奏通常都是由慢渐快,因此,发出的声音则是由高而低,直至在紧凑低沉声中戛然而止。周而复始,如此三回而告一段落,以符合“无三不成礼”的民俗心理。

崇武的鸣锣献金虽只有一种敲击方法,比较单一,但其先缓后急的敲击方法,是在航海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表达的是大船起锚、升帆、出港由慢渐快、渐渐远去的运行节奏。在当地,它具有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在观念上,也具有驱除邪气、晦气功效,自然受到“行船走马三分命”的船民与渔民的喜爱。(www.daowen.com)

“献金锣”表演传承至今已逾百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一些迎神赛会或节日踩街活动中常见“献金锣”表演。1991年,崇武镇曾组织数十名老渔民组成献金队,到泉州市区参加政府组织的元宵节踩街巡游,几十面金锣齐声鸣响,声震大街小巷,其粗犷、激越、雄浑的表演气势,获得了参加元宵节活动的海内外嘉宾的赞赏。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献金锣”的传承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目前,在惠安县崇武镇献金锣队较为完整的就是海门村的老年协会由24人组成的献金锣队,整支队伍多为70岁以上长者组成,最年长的则达84岁高龄。

“献金锣”是海洋渔业文化的艺术再现,是崇武屯军文化与渔业文化的艺术结晶,这特有的艺阵表演形式值得我们挖掘与弘扬。目前,已成为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采集地点: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