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农村各地都流传着一首记载古代春节民俗活动和生活日程的童谣。这首童谣,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一代代人口耳相传,成为古代儿童“应知应会”的口头歌诀。各地流传的版本大体相同,略有差异。本人调查的,也是外婆教给我的版本,流传于南安西部。记之如下: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老鼠娶新娘,初四神落天,初五舀肥,初六架机,初七赴墟,初八刣猪,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囡婿,十二阁去觅,十三关帝生,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圆,十六相公生,十七滥杉生……神归宫,佛归庙,咱的穑头在田边。
这首童谣生动记述了从大年初一到十六的一系列春节主要民俗活动,以及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情形,实际上是春节活动的日程表。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老鼠娶新娘”。“初三老鼠娶新娘”是我国著名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这句话说的是,大年初一初二热热闹闹过节,都疲惫了,初三应该歇一下了,那天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大家不要惊动它们,应该早早熄灯休息。
“初四神落天”是说上天去向玉皇大帝述职的灶神已经下凡了,一些正常的生产活动也应该开始了。“初五舀肥”,男人挑着肥料下地。“初六架机”,女人把织布的机台重新组装起来,准备织布(古代织布的机台是木制的,很笨重,不用时可以拆开存放,以免占地。春节前早早就把放在厅堂上织布的机台拆下了,腾出空间来搞祭祀活动。机,闽南语古音读“规”。梨园戏传统剧目《苏秦》中的台词“妻不下机,嫂不为炊”中的“机”字,就念“规”)。
“初七赴墟,初八刣猪,初九天公生”,表现了古代农民对正月初九老天爷诞辰这一节日的重视,初七上墟购买东西,初八这一天忙着宰杀猪羊鸡鸭,这都是为了在初九这一天隆重地给老天爷庆贺生日。
“初十有吃食,十一请囡婿,十二阁去觅”,则说明了供天以后丰盛的供品(如猪羊肉、鸡鸭等)如何处置,初十自家先美美地吃一顿,还要留下一些在十一这一天给回娘家的女儿和女婿吃,十二还没吃完,则再次邀集他们回来吃。(www.daowen.com)
“十三关帝生”,就是“关圣帝君”(又称“关帝爷”)的生日,这个日子古代也是比较隆重祭祀的。关羽因忠义而被神化,后来又被奉为“武财神”,信众遍及各地。
“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圆”,说的是泉州城里元宵节热闹的情形,十四忙着结灯棚,十五晚上大放花灯。除了赏灯,家家户户都要吃“上元圆”(汤圆)。农村虽然没有“结灯棚”,但也有各种的游灯闹春活动。“十六相公生”中的“相公”是戏神,又称“田都元帅”,泉州“嘉礼戏”(提线木偶)每次演出的开场都要请“相公”出来“踏棚”,据称正月十六是他的生日。
从正月初一到十六,除了过春节,还有“天公生”“关帝生”“相公生”等神诞,十六以后这类活动暂告一段落。“滥杉”,随随便便的意思,十六以后暂时不过神的生日了,你愿意说是谁的生日就是谁的生日,所以说“滥杉生”。意思是,到了正月十六,春节的活动结束了。所谓“神归宫,佛归庙”,意思是大家都要回归本职工作。农民当然是下地干活,所以说“咱的穑头在田边”(穑,指农民从事耕作等农务活动。闽南语把干活称为“作穑”)。
这首童谣不但记录了古代农民正月初一至十六春节期间民俗节庆活动的内容和流程,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具有倡导勤奋敬业(过节不忘农事)、人伦关怀(敬天的供品留给女儿女婿共同分享)、娱乐应注意休息(初三老鼠娶新娘)等内容,再加上朗朗上口,易于唱念,因此能够一代代口耳相传,传诵至今。
原文出自《田野家园》
作者:廖榕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