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祭十班,保家卫国精神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祭十班,保家卫国精神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末明初,倭寇不断窜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袭扰抢劫人民的财产。因这些英灵涉及十来个村落抗倭卫乡壮烈牺牲的乡兵义勇和罹难民众,人们称之“十班公妈”墓庙。为彰扬这一带民众英勇奋起抗倭卫乡壮举,嘉褒抗倭而壮烈牺牲的保家卫国之士,以慰英烈在天之灵,激励子孙后代学习英烈保家卫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朝廷决定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作为英烈公祭日,祭祀抗倭卫乡战斗中牺牲的军民及罹难民众的亡灵,史称“祭十班”。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祭十班,保家卫国精神

元末明初,倭寇不断窜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袭扰抢劫人民的财产。此患愈演愈烈,嘉靖年间最为严重。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晨,一批倭寇乘船从泉州湾潜入,溯洛阳江而上,在洛阳桥及附近的南岸地方登陆,其中有一大股人马沿桥南村的福泉古驿道,由北向南杀过来,所经过的村庄桥南、古蓝、琯头等村惨遭洗劫。这一带的民众被这突如其来的又是从天而降的灾难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寻找认为安全的避难地方。

琯头村民居是沿福泉大道两旁而建,沿街的房屋可做店面,东侧有连绵起伏的菓合山、青山、牛山,由西往东纵向洛阳江。正在集市和逃经这里的人们慌不择路往山坡跑,躲进树林草丛之中。后来又有一股倭寇从琯头经过,听到东边传来狗吠声,便分出一部分人马左转登山。山不高,路很近,片刻即到。倭寇对这些手无寸铁的民众见物就抢,见人就杀,包括在襁褓中的婴儿也杀,手下毫不留情。

倭寇入侵的讯号首先震惊了这一带村落的乡兵头领庄良珍。庄良珍是庄浔村(现庄任社区)人,时年36岁。他闻风而动,立即联系组织各村乡兵、义勇、村民进行反击,同时派人驰奔府城泉州报信求援。

西福村年近而立之年的约正魏瑚和杏宅村耆老郭概素来慷慨豪爽,急公好义,也借用他们的威望召集本村本族的精壮村民投入抗倭的战斗。

桥南村从外地服役回家省亲的省勇刘纱帽和年老的父亲,乡民刘刺抛等也踊跃参加战斗。刘刺抛的老母亲还冒险到战地送饭。刘纱帽的父亲战到最后一人,宁死不降,跳海自尽。刘刺抛的母亲遭敌杀害。

倭寇到处强奸妇女,桥南村一少女死不受侮,父亲为救女儿刀劈倭贼,最后父女都惨遭杀害,桥南岩山上“姑父同葬”的坟墓是这一历史事件的见证。

在庄良珍的统一指挥下,在后来赶到的府城官军及少林寺武僧的支援下,以琯头一带为主战场,我军民与倭寇展开激战,最后将来犯之敌全部歼灭。(www.daowen.com)

抗倭卫乡战斗结束后,战地尸骨纵横,惨不忍睹,低洼地里血迹斑斑,有的积血成洼。最为惨象的地方是菓合山坡树林草丛,男女老幼尸体遍地都是,有的俯卧在树干上,有的躺在草堆里,有的幼儿是惨死在母亲的怀抱中。人们把我方的尸体集中一起,能辨认又有人认领的死难者被抬运回去埋葬。没有亲人认领的或无力埋葬的共有一百多人,不少尸体已经开始腐烂。经官民代表合计,就地焚烧,将骨灰装在瓷罐里,埋葬在琯头村顶坡东侧的一块旷地下,修筑一个坟墓。人们恐怕坟墓日后风吹雨打,水土流失,搅扰英灵,又在坟墓周围修筑一座九尺见方的小庙宇。

因这些英灵涉及十来个村落抗倭卫乡壮烈牺牲的乡兵义勇和罹难民众,人们称之“十班公妈”墓庙。人们还在墓庙的两侧竖立石柱,在柱上刻写楹联一对,题道:“卫乡御倭崇英魄,化骨埋名载道碑。”记载当年收埋英烈和罹难民众的方法,注释墓里亡灵死难的原因和他们的历史评价。

为彰扬这一带民众英勇奋起抗倭卫乡壮举,嘉褒抗倭而壮烈牺牲的保家卫国之士,以慰英烈在天之灵,激励子孙后代学习英烈保家卫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朝廷决定把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八日作为英烈公祭日,祭祀抗倭卫乡战斗中牺牲的军民及罹难民众的亡灵,史称“祭十班”。这个规制始由官民共祭,后朝代更迭历史变迁,改为这一带十多个村落每年有一个村落轮流主祭,其他村助祭。此俗代代相传,绵延不断,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

口述:郭清海

执笔:刘育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