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蟳埔社区的蚵壳厝-闽南建筑的奇观

蟳埔社区的蚵壳厝-闽南建筑的奇观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当你行走在蟳埔一带,精致美观而又简单明快的“蚵壳厝”随处可见。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这些“蚵壳厝”用的大蚵壳,大概有15厘米长,分为上盖和下臼。

蟳埔社区的蚵壳厝-闽南建筑的奇观

“蚵壳厝”是闽南建筑的一大奇观,主要分布在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社区、法石社区、东梅社区和金崎社区一带,其中以蟳埔社区最为集中。这种别具特色的民居“蚵壳厝”建筑群是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的产物,见证泉州“海丝之路”辉煌历史。近年来,这些记载着泉州辉煌历史和“海上丝绸之路”灿烂文化的“蚵壳厝”,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和文化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尤其是泉州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后,更有不少海内外宾客来到泉州,观赏“蚵壳厝”,品味“海丝文化”。

当你行走在蟳埔一带,精致美观而又简单明快的“蚵壳厝”随处可见。鳞次栉比的蚵壳相互嵌套,整齐地排列在墙体之上,下配花岗石墙基,上用红砖砌成窗框,一幅幅色彩对比强烈、富有美感的图案呈现眼前。乍看之下,既没有北方建筑的气派宏伟,也没有江南小镇的古朴秀丽,可细细品味,才发现他们是如此的匠心独运、精巧别致。

这些别具特色的泉州民居“蚵壳厝”建筑群,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特色的贝饰古民居,其建筑的巧妙与精湛,是东南沿海甚至在内地都是绝无仅有的一种建筑形式,构成了闽南沿海古民居的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

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早在“古闽越族”时期就已存在,但是当时所用的是我国东海岸边的海蛎壳,而非现存“蚵壳厝”所用材料——大牡蛎壳。“蚵壳厝”采用的那一种闽南当地罕见的大蚵壳,其实不是产于本地,而是昔日“梯航万国”的泉州商船队运载陶瓷茶叶、丝绸到波斯湾及非洲东海岸国家交易后,返航时担心大船空载不稳而把产于当地的大蚵壳当做“肚档”(压船舵)载回泉州,然后遗弃在蟳埔港。

这些来自异国他乡的大蚵壳,跟随货物抵达刺桐港后被丢弃在这一带沿海岸上,日积月累便成了一种特殊矿藏。泉州先民继承了“古闽越族”拾蚵壳拌海泥筑屋而居的遗风,选用这种异国蚵壳来建造的房子,不但坚硬耐腐蚀,而且造型独特,具有美丽的花纹,能起到装饰的效果。于是,一座座有着独特风格的蚵壳厝便呈现在世人眼前。(www.daowen.com)

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团来到这里,团长亨利博士看到蚵壳厝时两眼一亮,惊喜地断定在挪威、荷兰等地曾见过这样的大蚵壳。据传,蟳埔蚵壳厝始建于宋末元初,这些“蚵壳厝”用的大蚵壳,大概有15厘米长,分为上盖和下臼。上盖3厘米厚,下臼大概厚5厘米。蚵壳厝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第二种是“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双钩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第三种是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第四种是用“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现在的蟳埔社区遗留下来的“蚵壳厝”只剩下60多座,而且大多比较破旧,住在这些老房子里的大多都是80多岁的老人,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有力见证,蟳埔“蚵壳厝”建筑群以它独有的特色,永远留在了闽南建筑的辉煌史册里。

文:张泉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