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澜书馆的轶事与价值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澜书馆的轶事与价值

时间:2023-09-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迴澜书馆位于峰尾古城内半面街护城河边,东西窄,南北长,主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左右,该书馆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原名为“大馆”。可见书馆主人重视教育及关照学生之良苦用心。子贤先生还为迴澜书馆题诗一首:“迴想春前百忙中,犹流连诗酒;澜生笔底一挥顷,如倒泻江河。”迴澜书馆良好的学风带来良好的家风。时光流逝,人去楼空,但迴澜书馆仍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传承价值。

泉州乡村文化记忆:澜书馆的轶事与价值

迴澜书馆位于峰尾古城内半面街护城河边,东西窄,南北长,主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左右,该书馆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原名为“大馆”。书馆的正大门朝东,由一个大厅、三间书房、大小三口天井和一道隔墙构成,清代风格的硬山式屋顶,飞檐翘脊、雕梁画屏。隔墙中有个辉缘岩青竹透雕大石窗,东西两拱门上有飞鸯、翔鱼泥塑墙画。隔墙对面小石雕窗有“风送书声远,月穿字迹明”石刻对联,映现出昔日书馆教书育人、吟诗诵词的浓厚人文韵味和自然美景氛围。大门天井与大厅前天井隔墙相望,通风透气,三间书房左右相衔接,错落有致。靠西面巷道的书房前特留个小天井以利采光,西面巷道还开个两扇耳门,直通巷道南边一处空地的石砌厕所,作为学生“出恭、入静”之方便。

书馆东面大门正对着古城内护城河道,书馆东墙直接连砌在护城河的基座上。大门前河沟面铺筑大青石板及安全防护石栏杆,人们历来称之为“大馆埕”。大门门楣上有一幅清代石刻门匾“迴澜”“同治章天书”。

据笔者先父生前介绍,“迴澜”两字为清代进士刘章天所题,带有两层意思:一是“迴”字意指大门前有随汐落潮涌而不停迴流的澜光水影,而“澜”字指书馆大门向东,水绕书馆转,书馆因水活。二是指书馆一度因办学困难,而将“大馆”当给“集利”刊(集利商行),三年后再将“大馆”赎回,意为从此再也“难”回去当铺,故曰“迴澜”。

听先人讲,当时“大馆”还设有文武馆,当家的将白米分为两等,平时食用前将白米用筛子先筛过,筛上的大粒米要提供给练武的师生食用,筛下的碎米才留给家人食用。可见书馆主人重视教育及关照学生之良苦用心。

又听先父讲述,原大馆前天井有一口水井,当年刘章天来到这里时,看见水井内有一块奇石,他慧眼识宝,向主人请求将这块石头从水里捞起看看,大馆主人马上允应,差人捞石并当场赠送给刘章天。过后不久,刘章天差人送来三副水晶墨镜回赠给馆主,据说是用那块水井里的石头研磨而成的天然水晶墨镜。后来还有人常传用这水晶墨镜来专治红眼病,疗效甚佳,可惜墨镜早已失传。

为大馆题写“迴澜”的进士刘章天,讳璋寿,字联云,号倬卿。祖籍惠邑圭峰,清道光三年(1823)出生于由峰尾迁往仙游湖宅村的欧厝。同治十年(1871)登二甲进士,钦点礼部精膳司兼仪制司主事。卒于光绪五年(1879),享年五十七岁。刘章天在为高廊祖祠题写的其中一首诗作中诠释了刘氏祖祠及“迴澜”之意涵:“卜得名区立庙祧,高崇栋宇耸云霄,东西列序开堂构,左右分行辨穆昭,秀峙壶峰(圭峰别称)腾瑞彩,澜回瀛海吸归潮。地灵人杰文章薮,甲第多登姓氏标。”

早前书馆教授的内容多为“三字经”“千字文”“开宗明义”和“四书五经”等书,令他印象最深的有《朱子家训》中所教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且有教导学生“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等训词。

据说书馆里最后一位兼任教书的刘子贤先生,字止弦,号立峰,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卒于1952年,享年六十岁。子贤先生平生一副书囊、两肩霜花,或悬壶济世,或就馆教书,其书法工整稳健,对联精妙严谨。有自题词一首:“弱冠身犹天铎吏,中年混作老诗囚。半生事业多情累,几度沧桑一笑休。讲世事微闻今日是,文章喜摘古人尤。亦知管见非完策,为畏饥驱强出头。”子贤先生还为迴澜书馆题诗一首:“迴想春前百忙中,犹流连诗酒;澜生笔底一挥顷,如倒泻江河。”仿佛就是他与书馆同气连枝、形影相随之生动写照。(www.daowen.com)

迴澜书馆最后的主人是笔者的祖父刘锡古和祖母“古妉妈”,可亲可敬的奶奶一直住在书馆东面书屋,她传衍祖训遗风,生前一直把书馆打理的一尘不染,整洁有序。

迴澜书馆良好的学风带来良好的家风。有一年夏日上午,原在书馆内就学过的本家族一位先贤,刚把熬好的一碗上好的人参汤放在桌上,转回内屋取钱,准备要付给一位从涂岭来峰尾卖柴火的樵夫,想不到这位樵夫因口渴难耐,误以为买柴火的主人端上来的是一碗茶水,就不客气地端起这碗“茶水”一饮而尽。这位先贤见状非但没有责骂,反而和颜悦色地对樵夫说:“好!您喝下去是有福气,有口福,回去三天内不要急着吃萝卜蔬菜或番薯汤,我再送给您十斤大米,这几天就吃干饭或稀粥,因为这是碗上好的人参汤。”说完后又转身入内取出一袋白米,连同柴火钱一起送给樵夫。这位山里人感激不尽,逢人便讲,因此,这件事成为峰尾民间流传的美谈。

书馆里教授的国学,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而书馆里所培养出的才俊人杰又不断地为传统文化谱写新的篇章。因此,古圣先贤所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及爱国、孝亲、尊师、重友,已作为现实的思想道德营养而流传至今。

时光流逝,人去楼空,但迴澜书馆仍为后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和传承价值。“风送书声远,月穿字迹明”,跟随着先人的脚步和书声,人们仍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码书馆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涵养。驻足在这座久经栉风沐雨的残墙老屋前,似乎能感悟到回归自然并享受吹来的“海滨邹鲁”之文风,或许也能找到昔日古城书馆里的一缕史影文光……

教育世家陈汉忠先生为迴澜书馆留下最后一幅题诗:“迴文锦织若兰字,澜气光浮太乙藜。”

供稿:刘宗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