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骚(1875—1953),清末进士,出生于今泉州鲤城区开元街道梅山社区泉州著名诗人、教育家,其心性闲逸,富有人文情怀,自号半邨老人。他著有《半邨诗集》一部,内容收录其所作700多首诗歌。他留予后人的物质财富不多,但却留下了诸多人文瑰宝,及豁达胸襟、乐于助人、严于律己的品格传承与精神。
《半邨诗集》为泉州古典诗集精品,其第一版为线装书,共四册,于1945年刊印。它是林骚一生所作4000多首诗歌中的一部分。其内容流淌着林骚内在的诗情画意,更有着诸多社会写实。
林骚祖上曾为剑州(南平一带)太守,其祖辈自宋代时期由长乐分支至泉州。林骚出生于光绪元年(1875),在其不足两岁时,其父亲林霁便过世,他家境逐渐清贫,曾一度租房生活。少年时期的他曾埋头苦读,却不幸患上脖颈部位疾病。然而,在他那生病的三年时间里,他仍然坚持读书,不愿停滞。
光绪二十四年(1898),林骚在泉州考得秀才第一名,得进泉州府学。在府考时,他的文章被点评为“文有惊天句”。光绪三十年(1904)他30岁时得中进士,并被授予镇江知事,但他无意继续为官,返回故乡泉州。
据林骚两位亲孙林传冕、林传曾回忆:在林骚要去考进士之前,他曾对妻子说道,如果考不上,回来就与之一同做乞丐。此为家中清贫无奈之举,也为破釜沉舟的决定。那年,他在福州考完举人之后,为了省钱,只好选择徒步回泉州。他走了七天七夜,一路风尘,回到家后,其妻差点就认不出来。(www.daowen.com)
民间流传着一个故事:林骚祖父经济不佳,曾半工半读,曾为小店中的伙计。有一年除夕,他在清晨照常赶着生计,无意中在路旁捡到了一个小包裹。他打开一看,没想到其中竟然有着十多两银子。那对于穷人而言,是一大笔财富。然而,林骚祖父心中却是没有贪念,他反而为丢失银子的人担心起来。虽自己有着急事,但他仍然站于路旁,在细雨冷风中等待可能会出现的失主。过了一段时间后,在雾色中忽然跑出一位哭哭啼啼的中年妇女。当银子失而复得后,那妇女跪倒在地,不停磕头,并向林骚祖父不停祝福。
在林骚考取功名前,有一回林骚的嫂子前往马甲仙公山“运梦”。夜里,她梦见“跳蚤(闽南话:佳走)踢倒酒矸(干)”。而后,林骚与长兄林翀鹤同榜中进士,当时泉州南门外林氏宗亲为他们兴建了“进士第”。至此,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进”字拆开后,便是“佳走”两字,“干”字倒过来便为“士”。
民国元年(1912),林骚担任泉州明新小学校长,为明新中学、昭味国学(现泉州一中)创始人兼校长、讲师。他创办泉州“温陵弢社”并管理多年时间。他倡导新学,为泉州最早新学“新武学堂”“明新学堂”的创始人之一,被尊为“泉州励社”“晋江初社”“崇武松社”“厦门筼筜吟社”社长,被誉为“闽南诗坛祭酒”。其子林琛、其孙林传冕、其曾孙女林志农等家族成员中共有10多位从事教育事业。1991年,林骚家族被泉州市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称号,此为泉州第一批教育世家。
文/ 洪少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