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立幼主、控制皇帝是太后、外戚为达到专权目的而施用的伎俩之一。皇帝是封建社会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控制着皇帝,谁就控制着国家,掌握了最高权力。东汉一朝,开太后、外戚专权之先河的是和帝时期的窦太后及窦氏兄弟。公元88年,章帝死,即位的和帝年仅十岁,其母窦太后临朝听政,并委任她的兄弟窦宪等执掌实权,由此开始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太后及窦氏兄弟能大权独揽,是因为和帝年幼为其提供了契机。这虽是个偶然情况,也许是从这一事件中受到启发,也许是东汉王朝劫数难逃,窦氏以后的外戚大多贪立幼主。例如,公元105年,汉和帝去世,和帝的遗孀邓后却不立长子,而将生下刚百余日的少子刘隆扶上皇帝的御座,是为殇帝。百余日的婴儿连话都不会说,哪有能力秉理军国大事。短命的殇帝刘隆即位不到一年便在不堪重任中死去。邓氏早已胸有成竹,她会同自己的哥哥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将十三岁的清河王之子刘祜送上帝位,是为安帝。安帝死后,阎太后与其兄车骑将军阎显立久病不起的小孩刘懿为帝。更有甚者,外戚梁冀专权近二十年,擅立幼帝成癖,先是立二岁的刘炳为帝(冲帝),刘炳即位不到一年便死去,梁氏外戚又立八岁的刘瓒为帝(质帝)。毒死质帝刘瓒后,更立十五岁的刘志为桓帝,在立桓帝的过程中,梁冀颇下了一番工夫。
质帝被害死后,鉴于幼帝年少无知、无能而完全成为梁冀专权工具的现实,朝中大臣李固等人觉得不能再立幼帝,拿国家社稷的命运做儿戏,就和其他大臣写了一封信给梁冀,大意是说朝廷这一年之中连失三帝,实非正常,如今又当立帝之秋,此乃万事当中的头等大事,要广泛征求朝臣们的意见,选立贤明之君。梁冀阅信之后极不高兴,本想一口拒绝,但转念一想何不借机看看我梁冀在朝中到底有多大的威权。于是就同意召集大臣们商议此事。李固等人主张立贤德年长,有一定声望且在皇室中地位最高、血缘最近的清河王刘蒜为帝。但梁冀的如意算盘却与此正好相反,他想立的是十五岁的蠡吾侯刘志。因为刘志已聘定他的妹妹,一旦立年少的刘志为帝,自己不仅便于控制,而且必定会更加威权显赫。然而在公卿大臣朝议时,多支持李固、杜乔的主张。梁冀见状,很不满意,便决定采用强硬手段,第二天朝会时,他气势汹汹,而言辞激切,这种大发淫威的蛮横态度,使得许多大臣莫不慑惮之。李固等少数大臣虽坚守本议,但梁冀随即通过梁太后罢免了李固的太尉官职。障碍扫除后,梁冀终于如愿以偿地把刘志扶上皇帝的宝座。
桓帝死后,又有窦太后与其父窦武迎立年仅十二岁的刘宏为灵帝。灵帝死后,何太后及其兄立刘辩为帝,年十七。(www.daowen.com)
皇帝幼小为东汉的外戚把持朝柄提供了良机,而把持朝中大权反过来又为外戚拥立幼主、久专国政创造了条件。东汉王朝便在这一恶性循环中走上了衰亡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