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区别处理南北匈奴关系秦汉韬略

区别处理南北匈奴关系秦汉韬略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表明诚心归汉,南匈奴遣使到洛阳以藩国之礼称臣,献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还分派部众,协助汉边郡吏民戍守,侦察北匈奴动静。刘秀对南北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区别对待,即在保证同南匈奴的亲近关系的同时,对北匈奴采取以“玺书”代使者,回赐略与所献相当的不冷不热、不战不和的羁縻政策,使得北部边陲地区出现了十几年的安宁局面。

区别处理南北匈奴关系秦汉韬略

匈奴在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东汉政府对其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对南匈奴在政治上承认并确认其西汉宣帝和昭帝以来的藩属国地位,经济上给予大量赏赐与资助;对北匈奴则采取先羁縻后攻伐的政策。

1.“修旧约”,南匈奴“奉藩称臣”

东汉初年,匈奴趁中原混乱局面扩展势力。刘秀正致力于削平群雄的统一大业,无暇、也无力北顾,对匈奴采取妥协退让的策略。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建武二十二年(46)才有所改变。这年匈奴单于舆去世,内部因继位问题开始产生矛盾。呼韩邪单于的孙子、匈奴南边诸部首领右薁鞬日逐王比自以为可继单于位,谁知被短命的单于舆之子,乌达鞮侯所继承,接着又被乌达鞮侯之弟蒲奴所接替。右薁鞬日逐王比为此一直不满。蒲奴立为单于后不仅内部矛盾尖锐,而且连年旱蝗,赤地数千里,人畜死耗大半。恐汉趁机进攻,便主动派人请“和亲”。比则公开与蒲奴分裂,于建武二十四年(48)自立为呼韩邪单于,表示内附汉朝,愿永为汉朝的屏障,抵御北匈奴,得到光武帝刘秀的许可。从此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归附汉朝后,单于比于建武二十五年(49)派左贤王莫率兵万余人进击北匈奴,生擒北匈奴单于之弟薁鞬左贤王,又破北单于帐下,俘获甚众,北匈奴震恐,却地千里。这时,另有三万余北匈奴人归附南匈奴。为表明诚心归汉,南匈奴遣使到洛阳以藩国之礼称臣,献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还分派部众,协助汉边郡吏民戍守,侦察北匈奴动静。

按西汉旧例,南匈奴单于在每年年终就遣奉奏章,送侍子入朝。东汉政府则“遣竭者送前侍子还单于庭,交会道路。正月初一朝廷举行朝拜庆贺,在拜祭陵墓和宗庙毕,汉朝就打发单于使者回去,令谒者将送,赐彩缯千匹,锦四端,金十斤等丰厚物品,每年作为常例。”不仅如此,每当南匈奴发生灾荒时,东汉政府更是慷慨相助,赐其米粮、牛羊以助其度过灾荒。

“修旧约”,就是指西汉武帝以后,从宣帝、元帝开始,匈奴对汉的臣属关系以及汉朝廷对匈奴的羁縻安抚。由于这种“修旧约”是南匈奴与汉朝的共同心愿,因而进一步巩固了匈汉间的友善关系,对北中国长城内外经济文化的发展无疑也具有积极作用。(www.daowen.com)

2.“赏赐略与所献相当”,对北匈奴的羁縻之策

东汉政府和南匈奴关系的日益密切,使北匈奴蒲奴单于惶恐不安,为了阻止这种局面继续发展下去,蒲奴单于便假意派使者要求与汉和亲。一方面可稳住东汉政府,以免其趁危来攻;另一方面可离间南匈奴与东汉政府的关系,以从中渔利。

对于北单于的诡计,东汉皇太子刘庄一眼洞穿,他对刘秀分析说:“南单于新附,北虏(北匈奴)惧怕被攻伐,故倾耳而听,争着想归附正义。现今我们未能出兵,而反交通北虏,臣恐南单于将有二心,希望北虏降者不要再来了。”不难看出,刘庄是反对接受北匈奴归附的,这在当时代表了一部分群臣的意见,另一部分人则主张趁北匈奴饥疫内乱,遣军将其彻底消灭。但刘秀认为:“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百姓惊惶,人不自保,还想远征边外吗?……且北狄尚强,而屯田警备军队传闻之事,常多失实。诚能举天下之半以灭大寇,难道不是我最大的心愿么?如果时机不成熟,不如让百姓休养生息。”也就是说,刘秀考虑在国家尚未完全稳定,而北匈奴实力尚强的情况下是不宜同北匈奴开战的。既不能接受其归附,又不能同其开战,于是刘秀决定对北匈奴采取不战不和的羁縻政策。他一方面对北匈奴颇加赏赐,略与所献的财物价值相当;另一方面,只是以玺书回复北匈奴而不遣使者。

如何处理好与一对互相为敌的两方的关系,确是件难事。是平等对待他们,还是加以区别对待,或是站在亲近的一方去打击另一方,都得慎重决策。刘秀对南北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区别对待,即在保证同南匈奴的亲近关系的同时,对北匈奴采取以“玺书”代使者,回赐略与所献相当的不冷不热、不战不和的羁縻政策,使得北部边陲地区出现了十几年的安宁局面。直到明帝初年,仍然采取这种策略,保持着这种微妙的关系。明帝永平七年(64),准许北匈奴合市,并遣使回访,汉与北匈奴的关系和缓,但也引起了部分南匈奴上层的猜忌和叛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