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依靠欺世盗名、矫情作伪等政治投机手段攫取了最高权力。但代汉而立后,王莽志大才疏,并没有系统解决元帝以来日益加重的社会危机的方案,而是病笃乱投医,从古书中生搬硬套中一些名曰“新政”的措施。
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多破产流亡的问题,王莽提出了王田制的方案:“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九百亩)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这套方案是想恢复春秋以前的井田制以解决现实问题,是一种托古改制。
所谓的王田实际上是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再实行均田。此时,土地私有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占有形式,拥有土地的不仅有官僚、豪强,而且也有大量自耕农。无端地剥夺他们的土地,自然遭到了普遍的反对,“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的井田制,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时间逐渐适应,是不行的。”
至于王莽的奴婢政策,更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因造成奴婢问题的原因是百姓破产而无以自存,只得自卖为人奴。不能解决百姓破产的问题,而只禁止买卖奴婢,无异于断了破产百姓的最后一条活路。所以,王田制方案遭到了“自诸卿大夫至于庶民”的一致反对。不得已,王莽于始建国四年(12)下诏“所有私人占有或朝廷赏赐的王田,皆可以出卖,不拘以法。犯私自买卖人口的,且一概不予惩治”。废止了这套方案。
王莽于始建国二年(10)又依据《周礼》《乐语》等古籍的记载,制定了五均赊贷六筅的政策。所谓五均是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六个城市设立官吏,以平抑物价。赊贷是根据情况,发放无息贷款(赊)或低息贷款(贷)。而六筅则是官府掌管六种经济事业,即:由国家专卖盐、铁、酒,专营铸钱,征收山泽生产税,经办五均赊贷。王莽宣称六筅的目的是“齐众庶,抑兼并”,而实际上这不过是对汉武帝理财之道的稍加变通。但汉武帝的理财与治吏、打击豪强并举,因而能保证其畅行。而王莽时,吏治败坏,豪强难制,六筅反而成为官吏从中渔利和剥削百姓的工具。(www.daowen.com)
王莽还无端地四次变更币制,旋立旋废,弄得币制混乱,百姓无所适从,“每一易钱,民用破业,而大陷刑”。
此外,王莽还热衷于改名,对地名、宫殿城门名和官名大加更易。如他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把全国重新划分为九个州;图吉利而将长乐宫改为常乐宫;长安改为常安,根据《周礼》的记载,他又将大司农更名为羲和;后又改为纳言等。更有甚者,王莽还利用更名来侮辱周边少数民族,如将高句丽改为下句丽,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单于。这引起了各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对抗,特别是破坏了西汉中期以来与匈奴的和平友好关系,断绝了与西域的交通,无端引发战乱,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综合起来看,王莽托古而实行的“新政”,由于其本身盲目性及不系统性,及王莽对其的朝令夕改,几乎全盘失败。而且王莽专权,所任者多系阿谀奉承、钻营取巧之徒,无甚才干,却善于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王莽的托古“新政”不但没有收到缓解社会危机的效果,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苦难,“害遍生民,辜及朽骨”,使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新”莽政权的大厦在改制中迅速倾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