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韬略:断匈奴之臂与张骞开拓西域

秦汉韬略:断匈奴之臂与张骞开拓西域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邑首谋之前,汉武帝在积极准备对匈奴开战中,考虑到单独与匈奴作战并无必胜的把握,便采取了“断匈奴右臂”,联络西域中的反匈力量,共同打击匈奴的策略。张骞再次被俘获,扣留了一年多。要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汉帝国必须从匈奴手中夺取对西域的控制权。如果现在答应让乌孙复居河西之地,再厚币贿赂乌孙国王,与其结为兄弟之国,就可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张骞此次出使西域没有受到西域的拦截,安全地抵达了乌孙。

西域”一般是指敦煌以西、天山南北的广阔地区。西汉初,匈奴的势力先于汉到达西域,臣服了乌孙、楼兰等二十余国,设“僮仆都尉”进行统治,“备其捕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把西域作为了向汉帝国进攻的重要基地。马邑首谋之前,武帝在积极准备对匈奴开战中,考虑到单独与匈奴作战并无必胜的把握,便采取了“断匈奴右臂”,联络西域中的反匈力量,共同打击匈奴的策略。

为了做到知己知彼,汉武帝不断派人打探匈奴的消息,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大月氏国乃匈奴世仇。大月氏原定居于水草肥美的河西敦煌、祁连地区,后被匈奴军臣单于灭其国,杀大月氏王,以其头颅为盛酒的饮器。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但因敌不过匈奴,只得在匈奴的进逼下,离开河西地区,一步步向西迁徙,但迁至何处并不清楚。汉武帝得到这一消息后,大喜,打算联络大月氏,利用它与匈汉的矛盾,夹击匈奴。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悬赏招募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的使臣。汉中城固(今陕西汉中)人张骞以郎官的身份应募。

张骞率领武帝派给他的堂邑氏家的家奴甘父及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取道陇西进入匈奴势力范围。虽然使团昼伏夜行,但仍被匈奴的侦察骑兵发觉,并俘获送至单于王庭。单于听说汉使是去西域,当然不肯放行,下令把张骞一行扣留了下来。曾侍公主到匈奴的中行说又为单于出谋划策,让单于招降张骞,但张骞威武不屈。单于并没有下令处死张骞,反而强行为其娶配了一名匈奴女子,打算笼络他归降。张骞同样不为富贵所淫,“持汉节不失”,始终不肯投降匈奴。十年后,张骞终于觅得一良机,偕同善骑射的堂邑父逃出匈奴,继续西行。由于装备尽失,二人就靠堂邑父射猎鸟兽来维持生活。向西经过姑师(今新疆吐鲁番一带)、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越过葱岭,张骞终于到达了距离大月氏不远的大宛国。

大宛国的国王早已听说汉帝国的富强,渴望能与汉帝国通使而不得,见到张骞后,非常高兴。张骞向大宛国王说明了此行的目的,并许诺下次到来一定馈赠其财物。大宛国王甚为高兴,派遣向导与译者,将张骞、堂邑父送至康居,又由康居送到了大月氏。历经十多年的磨难,张骞终于找到了大月氏国。

张骞见到大月氏国王后,劝说他率众东归河西地区,与汉夹击匈奴。但自从大月氏征服大夏而定居于妫水流域后,百姓安居乐业,又无强敌袭扰,已无向匈奴报复之心,而且“又自以远汉”,不愿长途跋涉东归击匈奴。张骞在大月氏、大夏游说了一年多,始终不能说服大月氏东归,“竟不能得月氏要领”,只得动身返回长安。

返回时,张骞选择了另一条路线,经南道的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从羌人地区绕回,以避开匈奴。但没有料到,这一条路线同样为匈奴所控制。张骞再次被俘获,扣留了一年多。适逢单于去世,匈奴内部为争夺单于位而发生骚乱,张骞同堂邑父携在匈奴的妻子逃出匈奴,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了长安。

从建元三年出使,到元朔三年返回,共历十三年之久,初行百余人,而得以生还的仅张骞与堂邑父。汉武帝大加嘉奖,拜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合月氏、夹击匈奴的预期目的,但却同西域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了解到匈奴在西域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摸清了匈奴的内部情况,为全面反击匈奴提供了详尽的材料。

汉政府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后,不久就从匈奴手中重新夺回了河西走廊地区,匈奴被迫将其一部分势力转向西北,以西域为根据地向西汉帝国展开进攻。要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汉帝国必须从匈奴手中夺取对西域的控制权。

张骞向汉武帝提出了夺取西域的策略,他说乌孙国原与大月氏共在敦煌间。由于受到大月氏的攻击,乌孙投降了匈奴,并依靠匈奴赶走了大月氏,占领了伊犁河流域。但后来乌孙兵力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与匈奴发生摩擦后,乌孙便远徙。如今匈奴被汉击败,河西地区无人居住,乌孙一定留恋故地而思归,又贪汉财物。如果现在答应让乌孙复居河西之地,再厚币贿赂乌孙国王,与其结为兄弟之国,就可以达到“断匈奴右臂”的目的。既与乌孙结盟,便可逐步将汉的势力渗透到大夏等西域诸国。(www.daowen.com)

汉武帝采纳子张骞的策略,于元狩四年(前119)任命再次主动请缨的张骞为中郎将,率领随从三百人,每人配备良马两匹,并携带牛羊万头和价值数千万的金帛,另有持节副使若干人浩浩荡荡向乌孙进发。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没有受到西域的拦截,安全地抵达了乌孙。张骞到达乌孙后,适逢其国发生内乱,无暇与汉结盟。况且乌孙以为距匈奴近,大臣们皆畏惮匈奴,而距汉远,又不知汉的强弱,不敢轻易东归击匈奴。张骞在乌孙游说了一段时间,不得要领,便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西域诸国。

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带领各国使臣返回长安。各国使臣看到汉帝国地广人众、国富民强,纷纷表示愿与汉通使往来,建立友好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仍未达到劝乌孙东归的预期目的,但却与乌孙等很多西域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一步步地把匈奴的势力排挤出西域,使匈奴更加孤立。

匈奴骑旅东征西讨,征服了北方各游牧民族,并胁迫他们参与到匈奴新的掠战中来。或是奴役其国民,供匈奴人驱使,或是向他们勒索财物,把他们作为战争的后援基地。汉武帝针对这一形势,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逐步分化瓦解了匈奴的战争机器,削弱了匈奴的实力,为军事上的获胜创造了条件。

漠北之战后,乌孙见到匈奴势弱,便主动提出与汉和亲,“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汉王朝答应了乌孙的请求,元封六年(前105),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与乌孙王昆莫。细君死后,汉又嫁楚王刘戊之女解忧于乌孙新王岑陬。

婚姻常常被作为一种重要的谋略手段来加以利用,或和亲以罢兵戈,或联姻以结党营私,或通婚以为猎取国家权力的阶梯。与乌孙和亲,是汉帝国与乌孙以婚姻纽带加强政治联系的需要,起到了加深互相信任,打击匈奴势力的作用。

西域小国纷立,虽乌孙、大月氏等已站到汉这边来,但由于匈奴势力先于汉进入西域,先入为主,势力仍很强大。而且西域诸国距汉远而距匈奴近,畏匈奴甚于畏汉,故仍有很多小国顺服于匈奴的统治,劫掠汉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影响,汉拿其中的大宛开刀,于太初四年(前101)派李广利征伐大宛。此战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损五万之师,靡亿万之费,经四年之劳,终于获胜。

西汉远师征伐大宛,起到了震慑西域诸国的作用。此后,西域诸国原臣服于匈奴者纷纷断绝与匈奴的联系,派人向汉帝国进贡。匈奴在西域的势力更为削弱,“匈奴失魄,奔走远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