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时,以宗室女翁主嫁老上单于,并派宦者燕人中行说随侍。中行说不愿前往,说:非让我去不可,我一定会与匈奴联合为患于汉。到了匈奴后,中行说果然如此,其甚得老上单于的宠爱。由于中行说熟悉双方的优缺点,又颇有心计,为匈奴精心谋划对付汉的策略。他教匈奴不要像汉人一样穿绸缎、丝棉,而仍旧穿不美观,但却结实耐用的毛毯皮袍;仍旧以不可口,但却有营养的牛奶酪浆为食品,而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以免丧失战斗力。他还教单于左右疏(书)记,学习分别条目记事,计算稽核各部人口与牲畜数目。同时,作为一名汉人,他还教单于种种羞辱汉帝的方法,措辞倨傲,总是以“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作为回信的开头词。更有甚者,中行说熟悉汉边的兵力部署,他“教单于候利害处”,攻掠汉军防御较疏阔的地方,于是边地损失更加惨重。
而且,匈奴快骑常突破汉军防御薄弱的地方(中行说所教),深入到京畿地区袭扰,有一次甚至深入到长安附近的甘泉宫。于是,文帝命大军屯驻于长安附近,令免为车骑将军驻于飞狐,将军张武带兵驻于北地,又以周亚夫为将军驻于细柳,刘礼为将军驻于灞上,徐厉为将军带兵驻于棘门,以加强京城地区的防御力量,抵御匈奴的突入。
随着匈奴为祸的日益剧烈,汉代许多政治家提出了解决匈奴问题的对策,其中尤以晁错系统地阐述了他一系列的“御胡”策略,得到文帝不同程度的采纳。
晁错首先分析了汉与匈奴双方军队的特点。指出匈奴军队有三大优点:战马好,可翻山越岭,跨河跳涧;骑术精,可一边奔驰,一边射箭;战士吃苦耐劳,狂风暴雨下,挨饥忍渴,仍艰苦缠斗。而汉军也有自己的长处,即武器精良,拥有强弓长枪,训练有素,长于在平原展开正规车骑大战和下马短兵相接搏斗,而且汉王朝地广民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只要扬长避短,是完全可以击败匈奴的。但在战略上,匈奴却有突出的优点,就是机动灵活,飘忽不定,它游牧射猎在辽阔的北边,哪里防御薄弱,他们就袭扰哪里,灵活主动,遭到袭扰的地方向中央求救,不发兵援救,就会有损失,而且边民绝望,产生一种来敌就降的心理。如发兵援救,小部队不足以对抗,大部队则不易集结,而且大军赶到,匈奴却已可能转移了。如派大军长期驻守北边,费用庞大,又难以负担,而且北部边境漫长,大军也难以兼顾。
为此,晁错提出了“募民徙塞下”的“御胡”策略:在边区,选择战略要地建设守备牢固的据点;招募奴婢、罪人和平民迁徙到边地居住,并“赐给高爵位,免除全家赋役,给予冬夏衣、粮食,到能自给时而止”。这些被迁徙到边地的居民,不仅要从事生产,而且负有备胡与御胡的使命,他们“使五家为伍,伍有长”“十长一里”“四里一连”“十连一邑”,按组织进行军事训练。文帝采纳了这一策略。(www.daowen.com)
同时,文帝还采纳了晁错“入粟拜爵”和“养马复卒(免除徭役)”的谋略。入粟拜爵,即凡把粮食运到边塞,可以封爵、免罪。所谓“养马复卒”,即鼓励边地百姓养马,“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免除徭役)三人”。并在边境设立三十多个马场,用官奴婢从事牧养。
“募民徙塞下”,并实行亦兵亦农,使其百姓平时为民,出则为兵,机动灵活而又富有战斗性。晁错的这一策略,使北地的边民人人能征战,具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从而由点到线,构成一条比较稳固的边防线。“入粟拜爵”与“养马复卒”,补充了边塞的粮食与战马。
采取了上述策略后,西汉的防御能力大为加强,匈奴大规模突入中原腹地的机会越来越少。到了景帝时,匈奴“时时小入盗边”而始终“无大寇”。而且,“募民徙塞下”也为汉政府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匈奴情况的优秀将士,为大规模的反击活动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