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良、萧何的全身之道-《秦汉韬略》研究成果揭示

张良、萧何的全身之道-《秦汉韬略》研究成果揭示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韩信被刘邦封为王,张良、萧何则被封为列侯。韩信以功臣而被诛是位失败者,张良急流勇退而全身,萧何不废仕途而无恙,他们的人生处世哲学各异其趣。韩信已见上节,这里着重谈谈张良和萧何的处世之道。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卫尉替萧何求情并一再表白萧何对刘邦的赤诚之心,刘邦便派使者把萧何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张良、萧何的全身之道-《秦汉韬略》研究成果揭示

楚汉战争结束后,作为胜利者的刘邦曾与群臣讨论其之所以得天下的缘故,刘邦认为以他能任用三杰为最重要。三杰即指张良萧何韩信。韩信被刘邦封为王,张良、萧何则被封为列侯。在封建专制政体下,开国君主与功臣潜藏着内在的矛盾,“敌国灭,谋臣亡”,虽不能说尽然,但却深刻地揭示了这种矛盾的必然性。这里既有君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问题,也有功臣如何处世的方式方法问题。三杰走了三条道路。韩信以功臣而被诛是位失败者,张良急流勇退而全身,萧何不废仕途而无恙,他们的人生处世哲学各异其趣。韩信已见上节,这里着重谈谈张良和萧何的处世之道

1.“功人”,“自污”、“为家不治垣屋”与萧何的全身保家之道

萧何,沛丰(今江苏丰县)人。秦时,萧何为沛主吏掾,为官尽职,有方略,受到御史监郡者和从事的好评,晋升为“泗水卒史,事第一”。萧何一向对当时还是自己下属的刘邦很照顾,数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任亭长,又常帮助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吏员都只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唯独萧何出了五百钱。

陈胜首义后,萧何率众拥立刘邦为沛公,自己“举宗数十人”相从。楚汉相争中,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后方,侍太子,守关中,主宗庙社稷、修理宫室,使汉军有一个稳固的后方,将物资兵员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故刘邦夸奖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汉五年(前202),灭项羽后,刘邦论功行封(指封列侯)。群臣争功,久不能定。在刘邦看来萧何毫无疑问功劳最大,于是便先封他为郧(属南阳)侯,食邑八千户。曾随刘邦出生入死、喋血沙场的武将们听到这一消息大为不满,纷纷议论说:“臣等身披甲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多少不等。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去打仗,地位却在臣等之上,凭什么?”刘邦听到这些议论后,召集众武将,十分严正地问他们:“众位知道打猎的事吗?”武将们惊愕片刻,才答道:“知道。”刘邦又问:“那么,猎人与猎狗呢?”众人更是不明所以,茫然应声:“当然知道。”刘邦接着说:“打猎的时候,追杀兽兔的是猎狗,而指挥猎狗的则是猎人,诸君只能追获野兽,功劳类似猎狗;至如萧何,发现野兽踪迹并指明猎取目标,功劳如同猎人。”于是,刘邦力排众议,记萧何为头功。

在排定朝会位次时,武将们又提出了他们认为合适的首选人物,说:“平阳侯曹参受伤七十处,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刘邦既然给萧何记了头功,当然希望把他排在第一位。但曹参也是刘邦的爱将,而且他与萧何共同辅佐刘邦起事,私人感情很好,刘邦不好公开地抑曹参而扬萧何。幸好一位叫鄂千秋的大臣出来解围说:群臣议皆误。曹参虽有野战之功,属于“一旦(时)之功”,萧何全关中、供前线,此万世之功“怎么能以一旦之功加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刘邦顺水推舟地同意了鄂千秋的建议,并赐封萧何一系列特权: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益封二千户,兄弟十余人受封。

萧何虽与刘邦同历险,共患难,义同袍泽,刘邦却并未因此对他毫无疑忌。

早在楚汉相争时,刘邦就派使者以慰劳的名义试探居于后方的萧何。萧何幸得鲍生点醒,实际上是送亲属到前线作人质,以解刘邦对后方稳固性的担忧。

即帝位后,刘邦对萧何容宠有加,特别是平定陈豨的叛乱回长安后,听说萧何协助吕后诛杀了韩信,马上“使使拜丞相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独门客召平为此感到忧虑,说:“祸自此开始了。皇上露营在外,而您守于内,没有遭受箭石之难,而给您加封置卫,是因为京城刚刚有过淮阴侯的谋反,对您有疑心。给您配置守卫护卫,并非以此宠信您。”原来刘邦是感于韩信谋反关中,怕萧何效仿他,所以才给萧何置卫益封。一方面是看萧何会不会也恃功而骄、图谋不轨;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萧何的监视控制,以观察其行动。萧何听罢,如梦方醒,“让封不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刘邦“大悦”。

高帝六年(前202),继陈豨反后,黥布又反,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出征前,刘邦数次派使者问相国在干什么。萧何以为刘邦担心自己工作不尽力,便说:因为皇上率军出征,自己“拊循勉百姓”,安抚生产,尽力支援前线的战事。这话没传到刘邦那里,门客又点醒萧何说:这话传到皇上那里,您也要受灭族之祸了。您现在是官居相国,功劳又被定为第一,位极人臣,无以复加。您从入关以来镇国家、抚百姓,深得民心,已经有十多年了。百姓亲附,这在皇上看来就是在收揽民心,使百姓只知有萧相国,而不知有当今天子。为了保身,您还不如贱买、强占百姓的田地,来败坏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萧何听从建议,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放心地出征黥布。在得胜返回长安的路上,关中百姓拦路上书,告“相国强贱买田宅”。刘邦只是笑着说:现在相国也与民争利了,让萧何“自谢民”。

尽管萧何多次通过各种方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刘邦表明自己对其是绝对忠诚的,但刘邦并未因此放松对他的戒备,时刻注意着他的一言一行。

一次,萧何为民请地:长安的土地很狭窄,人多地少,而上林苑却有空地,闲置不用,不如让百姓耕种上林苑的空地,而作物的稾不收割作为鸟兽的饲料。这样,无地的百姓既免于流失,上林苑的鸟兽也有了饲料,岂非一举两得。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也引起了刘邦的怀疑。他怒斥萧何:你是接受了商贾们的财物贿赂,得了他们的好处,才为他们请我的上林苑吧!下令把萧何交给廷尉处理。

几天后,待刘邦的怒气消得差不多了,一名卫尉才小心地询问:相国有何大罪,陛下突然把他逮捕。刘邦恨恨地说:我听说李斯为秦丞相时,为政有什么优点都归到皇帝身上,说是皇帝的英明;有什么弊端却揽到自己身上,说错误出在自己这一环上。而现在萧何收取了不法恶商的贿赂,为他们申请上林苑的闲地耕种,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整一整他。卫尉替萧何求情并一再表白萧何对刘邦的赤诚之心,刘邦便派使者把萧何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萧何已上了年纪,平素便对刘邦很恭谨,这时更是诚惶诚恐,光着脚急忙到宫中向刘邦谢罪。刘邦怒气仍然未消,对萧何说:相国还是算了吧!相国为百姓请地而我没有应允,我是想做桀纣一样的昏君,而让相国做一名贤相,正好以我的残暴反衬你的贤良。所以我囚禁你,是想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萧何功高震主而又身居相国高位,刘邦不能不用他,却又时刻防范着他。萧何得以保身成功,关键在于他平日谨慎无私,以及每次都能及时地向刘邦表明自己的忠诚,包括他人代为表白。但即使如此,萧何仍没能免于一场牢狱之苦。

萧何不仅保身有道,而且还有一套惠及子孙的治家之法。(www.daowen.com)

萧何也为子孙们购买了一些房屋田产,但与别的贵族不同的是,萧何所购产业必居于穷乡僻壤之地,而且他也不为家里修筑院墙。萧何这样做,是出于对子孙利益的长远考虑。他曾对人说:我的子孙们如果贤能,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即使他们不是很贤能,也会保得住这份产业,因为有权有势的人是不会来强夺这些产业的。这便是萧何保家全身之道。

2.“划策臣”“万户侯”“欲从赤松子游”与张良的人生观

张良,居汉初三杰之首,是刘邦的“划策之臣”。刘邦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韩国显族,其先人曾为韩五世君主之相。为韩复仇和恢复韩国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早年他与力士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避难他乡。得到《太公兵法》后,他投身到反秦起义的行列之中,但仍以复韩故业为目的,劝项羽求得韩成立以为韩王。见到刘邦后,张良以《太公兵法》说刘邦,刘邦对之言听计从。张良感叹说:“沛公(刘邦)殆天授,”遂忠心辅佐刘邦。在灭秦及与项羽争雄的战争中,刘邦的每一次胜利无不与张良的奇智息息相关。张良为汉划策,重视战机和政治效果与影响。鸿门救驾、献计,焚栈道示无还心、力谏不可与项羽划界分治等无不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刘邦称帝后,张良仍出谋献策,帮助刘邦“马下安天下”。

首先是献计安群臣之心。破楚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望见一些将领们经常三五聚拢,窃窃私语。刘邦很想知道他们在谈论什么,便询问张良。张良直言相告,那些人是想谋反。“陛下起布衣,靠这些人取得天下。今陛下已为天子,而所封赏的皆萧、曹等陛下所亲近的故交老友,所杀的皆平素仇恨的人。今军吏计功,天下不足以遍封。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封,又怕被怀疑有过失而杀害,所以聚集起来谋反。”张良建议刘邦先封自己最讨厌的雍齿为侯,以安诸将之心。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置酒会群臣,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说:雍齿都可以为侯,我们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于是人心安定消弭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乱子。

其次,张良献计安刘盈的太子之位。称帝后不久,刘邦便欲废掉吕后所生之子刘盈,而立宠姬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大臣们极力劝谏,却都无济于事。张良深知刘邦在此事上的决心,“此难以口舌争”。他献计给彷徨无策的吕后:以太子的名义,安车厚礼请天下闻名的“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角里先生、夏黄公为客。这四人都是刘邦素敬仰而无法请之出山的。吕后听其计,使人卑辞厚礼,携带太子亲笔书信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宾客,使刘邦遂打消了废易太子的念头。

张良这一次对刘邦的劝谏无只言片语,而是以暗示太子羽翼已成,废之可能会引发大乱的行动,使其打消了酝酿已久的废立念头。

张良谋略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他为汉王朝的奠基出谋献策,使刘邦获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而且还表现在他的急流勇退、成功保身之上。

刘邦论功行赏时,对未有丝毫野战之功的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齐地是黄河下游土地肥沃、百姓富庶之地,而且食邑三万户,封赏之厚,远在列侯之上。然而张良推辞道:“我于下邳起兵,至留地遇着陛下,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幸而陛下用臣之计谋得到天下,算是巧合于时运吧!臣不敢居功受齐地三万户的厚赏,愿受封于留地(一万户),则心愿足矣。”

张良对自己的功绩轻描淡写、虚怀若谷,而且把自己谋略的成功归之于刘邦得天之命上,既使自己的功绩显得微不足道,又赞扬了刘邦得天下乃天命所归。这样,便去掉刘邦对他的猜忌之意,可谓高明的去疑之道。

刘邦定都长安,张良随其入关中以来,便以身体不好为由,有一年多不出府门,目的是观察政坛上的动静。

张良知道,刘邦必定会对异姓诸侯王采取行动,但愿能以平和的方式解决。即《黄石公三略·中略》所讲“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就是说,要煞掉权臣们的威势,剥夺他们的兵权。然而,刘邦采取的却是一种从肉体上消灭的方式,把异姓诸侯王翦除殆尽。这使张良感到惊恐,伴君如伴虎,哪一天“龙颜”大怒,自己的脑袋便可能会搬家。随军平定了陈豨叛乱后不久,张良便对刘邦说:“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传说中的神仙)云游。”表示要退出朝廷,学仙人之术。得到刘邦的同意后,张良遂“学辟谷、导引、轻身之术,想修炼成仙”。

在中国历史上,张良他是一位军事家,却不掌军权;是一位政治家,但也不掌握国家的行政权力,不受权力之累,完全是一派谦抑自守的谋士形象。到了晚年,张良先是献计于吕后而安太子之位,为自己留好了退路。接着,他以身体不好为由,不问政事,从赤松子游,学辟谷、导引、轻身的仙人之术,更给人一种自甘隐逸的形象,使刘邦对他完全放下心来。可见,张良走的是明哲保身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