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循吏传》曰:“汉兴之初,反秦之敝,与民休息,凡事简易,禁网疏阔,而相国萧(萧何)、曹(曹参)清静为天下帅(表率)。”
萧何辅佐刘邦,为政务求简约,仅“采集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他按照无为思想,“事事思顺民情与之休息”,一切因故事成法,只是遵循客观形势,稍作修正变化,即“谨守如锁钥一样重要的关中,依民众痛恨秦朝苛法,顺应潮流除旧更新”。
曹参是一武夫,刘邦曾任命他为齐相国,辅佐齐王刘肥。齐国民情“伪诈多变”,曹参到任后,尽召齐地的长老儒生,征求“安集百姓”的策略,献策的儒生多达上百人,“言人人殊”,曹参不知所从。后曹参听说胶西盖公善治黄老之言,便厚礼请其至。盖公对曹参说:“治理国家的办法贵在清静无为,让百姓自行安定。依此类推具体地讲说了这方面的道理。”曹参深纳盖公之言,用其提供的黄老济世之术,“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汉朝相国。曹参为政,仍以治齐之术治汉,施政办事,一切皆遵循萧何所制之法,不加变更。他择吏以“厚重长者”为标准,对“官吏中那些言辞苛求细节,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下属有小过,曹参也加以掩饰,使朝廷尽量相安无事。而且曹参有意在官吏中造成一种不苛求细务、宽宏大度的政风。他“日夜饮醇酒”,不治事。官吏及宾客皆到相府规劝曹参,但未及言曹参已知其意,凡来者乃以酒堵嘴。再欲言,则复予之酒,直至大醉而归,也终不得言。这样,一段时间后官吏仿效曹参,日夜饮酒高歌呼叫,侍从官吏希望曹参加以制止,曹参不但不加以惩治,反而“叫人取酒陈设座席痛饮起来,并且也高歌呼叫,与那些官吏们相应和”。
惠帝以为曹参如此是欺自己年轻,便派曹参之子中大夫曹窋加以劝谏。曹参不但不听曹窜的劝告,反而怒笞其二百。惠帝得知后,有些恼怒,便责问曹参。曹参解释道:“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谨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曹参继承了刘邦及萧何治国的策略,“遵而勿失”,收到了“天下俱称其美”的社会效果。民谣传颂“萧何为法,顜(明确)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萧规曹随”成为天下美谈。(www.daowen.com)
惠帝到文帝初年,丞相不仅曹参,而且陈平也是力行无为而治的,史称陈平“治黄帝老子之术”。
文景二帝亦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新气象。
总之,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之术,主要是用来治理广大臣民,与民休息,恢复社会元气。“无为之治”就是立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原则,具体表现则是为政要求大略,把握住根本,不去苛求细务,而使得臣属、百姓有较大的自主活动余地,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汉初的几任统治者皆能把握住当时自己为政的大略根本。刘邦顺民意,安抚天下,吕后的垂拱之治,文帝及景帝的宽厚、恭俭的政风,甚至对匈奴的退让与对南越的安抚无不是无为之治的体现。同时,无为之治的实行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并发展了起来,这何尝不是统治者的“有为”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