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战争结束了,但刘邦的胜利和项羽的失败,给予我们以诸多的思考。尤其是谋略方面。人生常有不如意的时候,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多数时候恐怕表达的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非事实。身处不如意中的表现是显示一个人真本色的试金石。倘若一遇不如意便像项羽那样心灰意冷、万念俱消,绝非真正能成大器者;倘若如此,那刘邦不知该自刎多少次。其受贬巴蜀、彭城惨败、受困成皋都是刘邦不如意甚至几处绝境的时候,但刘邦没有一次想到自刎,而是或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或慷然让步、争取盟友,或重整旗鼓、积极抗争,终成就帝王之业。
项羽在反秦战争中,屡立奇功,何等的威风,但在楚汉战争却最终失败,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原因何在?项羽直到临死前,仍认为是“天亡我,非战之罪”,果真如此?当然不是,还是人为的因素在起作用。应该承认,项羽确实很会用兵打仗,经常以少胜多,所向披靡。然而他迷信武力,缺乏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从来没有把民心向背这个从长远看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放在心上,所以他坑降卒,掳妇女,烧城郭,所过皆残,这使他大失民心,激起人民的反对。于是他打了胜仗反而树立更多的敌人,建设不起一个稳定的后方,一旦吃了败仗就无法翻身。此外,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利用,争取同盟,不善于用人,不注意团结内部,曾几何时,许多重要将领和谋士,如韩信、英布、陈平等都集聚在他的麾下,但最终又都因失意而去,范增亦因受疑忌而愤然离去,结果众叛亲离,归于失败。(www.daowen.com)
而刘邦则“反项羽之道”而行之,他从入关时就注意收揽民心,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取悦于民的措施,如“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大赦罪人”,“秋毫无犯”等都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欢迎,以致出现了他们“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和“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的动人场面。此外,刘邦善于用人,具有统帅的才能,他的大将每打一次胜仗几乎都会得到一次奖升。刘邦本人虽无雄才大略,但他重视智谋,也善于采纳他人的献策,并始终注意争取、利用同盟力量。这样,汉军终于由弱变强,打败项羽,刘邦也终于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