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韬略》-刘邦获得对楚汉战争决定性影响的韩信

《秦汉韬略》-刘邦获得对楚汉战争决定性影响的韩信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汉中养精蓄锐的过程中,刘邦在谋臣萧何的帮助下,得到并重用了一位对以后楚汉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的杰出军事将领——韩信。韩信曾在项羽营中任郎中,他多次献策,但均未被重用。当刘邦由关中入蜀时,韩信弃楚投汉,但汉王仅让他做了个接待宾客的连敖,仍未被重用。萧何乘机忠言相劝说:韩信是天下第一位人才,您如果愿意长住汉中,那倒用不着他。一言而定天下事,充分体现了韩信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能。

《秦汉韬略》-刘邦获得对楚汉战争决定性影响的韩信

汉中养精蓄锐的过程中,刘邦在谋臣萧何的帮助下,得到并重用了一位对以后楚汉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的杰出军事将领——韩信。韩信曾在项羽营中任郎中,他多次献策,但均未被重用。当刘邦由关中入蜀时,韩信弃楚投汉,但汉王仅让他做了个接待宾客的连敖,仍未被重用。后来因军中的犯法事件受牵连被定为死罪。行刑时,同案犯法的十三人皆已斩首,就要轮到韩信时,恰巧遇到滕公夏侯婴,韩信便急中生智大叫:“汉王不是想取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夏侯婴听了很诧异,见其气貌不凡,便把他释放了。

经过交谈,夏侯婴很赏识韩信,就把他推荐给刘邦,而且萧何也多次在刘邦面前推荐韩信,但刘邦都不以为然,没有重用韩信。韩信见自己满腹才能得不到重用,便同一些汉兵一样也寻机逃走。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报告就连夜亲自去追赶,有人不知内情,便向刘邦报告萧何也逃走了。刘邦很是生气,犹如失去了左右手一样一筹莫展。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一见,又喜又怒,责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走?萧何解释说他是去追逃跑的韩信。堂堂的汉王丞相竟亲自去追赶一个小小的逃兵,此时,刘邦方才意识到萧何这样做绝非一般。萧何乘机忠言相劝说:韩信是天下第一位人才,您如果愿意长住汉中,那倒用不着他。您要是还想争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找不到人商量大计了。刘邦见萧何如此推崇韩信,便接受了萧何的意见,一改过去“拜大将如呼小儿”的轻率做法,他选择良辰吉日,设坛集会,以隆重仪式拜韩信为大将,亲授将印,韩信终于受到重用。

封韩信为大将后,刘邦仍然半信半疑,他试探着问韩信:萧何数次推荐将军,将军有何远谋大略可向我讲?韩信没有立即正面回答刘邦的问话,而是反问道:“大王志取天下,对手岂不是项王吗?”又接着说:论勇悍仁强,您比得过项王吗?刘邦不得不老实回答“不如也”。就这样,韩信用几个直截了当的问题既抑制了刘邦的傲慢心理,又迫使刘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之后,韩信简明透彻地分析了刘、项各自的优劣,继而向刘邦提出变劣势为优势的谋略。在著名的《汉中对》中,他对刘邦分析说:(www.daowen.com)

“我也同意您上面的看法,总的来说,项羽的力量比您强,但是具体地分析,项羽也有很多弱点:项羽个人勇敢善战,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不善于任用良将,所以虽然一个人可以顶千人,但只是匹夫之勇,此是其一。其二,项羽对部下比较关心和尊敬,说话也和和气气,但是对有功的部下,应该封赏爵位的时候,却很悭吝;刻好的印玺,在手中棱角磨圆了也舍不得给别人,这不过是妇人之仁。其三,项羽虽自封为楚霸王,号令天下诸侯,但他违背了怀王‘先入关中王之’的约定,分封亲信,诸侯多怨。其四,项羽为人残暴,军纪败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老百姓都痛恨他,他虽为霸王,但民心不服,得不到百姓支持,因而绝不可能维持长久。其五,项羽在关中分封的三个王,都是秦的降将,他们曾杀害过很多反秦的人民,投降项羽后,部下的二十万降卒,又被项羽活埋了,他们出卖部下而被封为王,关中的人民对这三个人早已恨之入骨。相比之下,您率军进入关中后,纪律严明,没有骚扰百姓,还废除了秦的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所以得到了关中人民的拥护。本来您应当做关中王,这是百姓都知道的事,项羽却让您做了汉中王,关中的百姓对此也很不满意。因此,项羽目前虽貌似强大,但不能‘任贤属将’,大失民心,必将不战自削。如果您能针对项羽的弱点,反其道而行之,重用天下的勇士,什么强大之敌不能被消灭呢?如果再把所取城邑分封给功臣,有谁不为您效力?如果再率仁义之师,利用东方将士思家之心而东征;再强的敌人也会被您打得一败涂地的。”

韩信透过军事的实力、从人心向背方面分析了刘、项双方的优势和短处,并提出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变弱为强的具体办法。一言而定天下事,充分体现了韩信的政治洞察力和军事才能。刘邦听后大喜,自恨得韩信太晚。于是,从其计筹划东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