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秦汉韬略:根深蒂固的边疆治理

秦汉韬略:根深蒂固的边疆治理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马上把目光投向四周的边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于内地,如何防止分裂,巩固其统一的局面,确实是一大难题,始皇在匈奴、百越和西南夷地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统治策略。这样,边远地区于中央有较强的向心力,消除了某些分裂割据的可能。匈奴骑旅如南下袭扰,秦军可由云阳出发,循“直道”达九原郡迅速给予反击。秦始皇治理边地之道可以用“根深蒂固、治理边疆”来概括。

秦汉韬略:根深蒂固的边疆治理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的只是华夏地区,其四周仍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匈奴是建立在北方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的政权,它趁中原各诸侯国战事方酣,无暇北顾之机,占据了河套地区,即所谓的“河南地”,并以之为据点不断南下袭扰,对统一后的秦帝国而言如同针芒在背。此外,南方有东越、西瓯、南越等“百越之民”,西南部有滇、邛都、笮都等所谓的“西南夷”。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马上把目光投向四周的边疆。他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5)从匈奴手里“悉收河南地”,即夺回了河套地区。与此同时,始皇还派尉屠睢率领灭楚的部队“南征百越之民”,进军东南与岭南地区,经过七年的战斗,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4)最终征服了“百越”之地。“西南夷”由于无强大的政权与秦对抗,所以自“西南夷”与汉中的道路打通后,“西南夷”也划归秦帝国的版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同于内地,如何防止分裂,巩固其统一的局面,确实是一大难题,始皇在匈奴、百越和西南夷地区进行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采取了一些重要的统治策略。

首先,始皇在新统一的地区推广郡县制以加强对边地的控制。打退匈奴后,秦王朝就在收复的河套及其以北、阴山一带地区,置四十四县,设置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一带)。在灭楚以后征服的那些越族地区则设立了会稽郡(今浙江一带)。在征服闽越后,设立闽中郡(今福建一带)。征服南越与西瓯后,又在那里设置南海(今广东境内)、桂林(今广西境内)、象郡(越南中部)等三郡。同样,对“西南夷”也以郡县制派官吏进行管理,汉司马相如曾说:“邛、笮、冉、近蜀,道易通,异时尝通为郡县矣,至汉兴而罢。”

秦始皇把郡县管理制推广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使它们与中原一样成为秦王朝的正式版图。以中央政权任命的官吏统治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官吏的权威来自于中央的任命。对于这些毫无地方威望的汉族官吏来说,要维护其个人的权威必须听命于中央。这样,边远地区于中央有较强的向心力,消除了某些分裂割据的可能。

新征服的地区,多是处于边远之地,距离秦王朝统治中心咸阳遥远。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对边地的控制,加强了水陆交通建设,把边地与中央连成一片。

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始皇令人修筑了一条由咸阳直向北延伸的“直道”。这条“直道”从咸阳以北的军事重镇云阳出发,沿途开山填谷,经陕西子午岭,沿其主脉北行,到定远后,转而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渡过黄河,一直向北直到今包头附近秦九原郡的治所,全长700千米。

为了加强与“西南夷”的联系,秦始皇派常颠在原李冰所凿僰道的基础上,修了一条从今宜宾直通云南曲靖附近的道路,因其较中原驰道窄得多,故名“五尺道”。此外,秦始皇还派人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进行了大规模的道路交通建设。统称为“新道”。主要有四条干线,第一条自今湖南郴州逾岭入广东连州。第二条自今江西之南逾大庾岭入广东南雄,第三条自湖南之道州入广西贺州,第四条自湖南全州入广西静江。

水运方面,秦始皇在征伐南越时,派史禄负责,在今广西的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称为“灵渠”。它全长约三十千米,把珠江水系与长江水系连接起来。(www.daowen.com)

大规模的交通建设,使秦军随时可以调往需要的地方。匈奴骑旅如南下袭扰,秦军可由云阳出发,循“直道”达九原郡迅速给予反击。而“新道”、“五尺道”的修筑及“灵渠”的开凿,把中原与岭南紧密联系起来。秦军可从咸阳出发,沿“驰道”东出武关,顺汉水下长江,即可分溯湘水或赣水而至五岭,逾岭后,沿湘水南下可达漓水或贺州,出赣水或西取江东,或沿北江南下可抵番禺。这样,越地如有变乱,秦军都可抵达予以解决。

秦始皇对边远地区的武力征服是与种种开发措施结合在一起的。征服南越后,秦始皇立即征纳内地的逋亡人(犯有逃避兵役徭役等罪的人)、赘婿,贾人(商人)略取(占领)陆梁地(岭南地区),即把“逋亡人”等移民至今日广东、广西地区。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政府又将五十万罪犯谪戍南越,与越人杂处。把汉族人移民至边地,与少数民族杂居相处,一方面可以起到开发岭南,与越人融合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强越地人民与内地人民的交往联系,以及对中央王朝的向心力。在北疆,把匈奴赶出河套地区以后,秦始皇迁内地三万户百姓到北河、榆中(皆在今内蒙古境内)屯垦。这是一种实边性质的移民,因为逃离“河南地”的匈奴很可能会重整旗鼓,奔袭秦的北部边境。内地人于此屯垦,一方面可以开发肥沃的河套地区,不仅军事上占领它,而且在经济上把它利用起来,实现“占即有之”的策略。另一方面,边地屯垦地带有军事戍边的性质,内地居民到这里边垦荒边修武备,边生产边练兵,成为一支入则为民、出则为兵的队伍。

移民屯垦的策略用以治理南方刀耕火种,渔猎巢居的越人是可行的。但单靠这种方法来防御匈奴则远远不够。

匈奴人是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匈奴人不修城堡,没有固定的定居点,“逐水草迁徙”。由于长期的游牧狩猎,匈奴人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子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在浩瀚的沙漠和草原上,昼夜之间匈奴骑旅可以奔袭千里。在被秦军以优势兵力驱逐出“河南地”以后,匈奴暂时退守戈壁,但他们不甘心就此失去水草肥美的河套地区,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秦的北边,一有机会他们便会卷土重来。

针对匈奴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而骑兵具有冲击力强、飘忽不定的特点,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抵御之。战国时期,北方的燕、赵、秦三国都曾修筑城墙抵御匈奴的侵扰,秦代的长城便是把原北方各诸侯国所修的城墙连接起来,并加以延伸,成为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横亘万余里的城墙——万里长城。同时,秦始皇还以长子扶苏为监军,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长年驻扎在北部边线。秦始皇着眼于防御的军事策略,使匈奴人找不到任何破绽。他们虽有强大的骑兵队伍,奈何长城墙高线长,他们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一旦匈奴攻破长城的一角,三十万秦军必当给以迎头痛击。所以匈奴人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于“地固泽卤”的戈壁滩上徘徊巡视,待机而动。

秦始皇治理边地之道可以用“根深蒂固、治理边疆”来概括。首先是军事征讨与占领,在南征北讨、开拓边地成功以后,又通过移民、屯垦的办法在新占领的地区扎下根来,使之成为中央能够有效管理与控制的统治区域。与此同时,又积极采取改善交通、修筑工事、屯兵守卫等策略抵御与防止可能的变乱,达到占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