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音乐分“雅乐”和“俗乐”,雅乐是特意在庄严肃穆的场合才演奏的音乐,需要用到钟鼓之类的大件乐器。如果你有大唐雅乐唱片,请不要在深夜播放,因为气势太恢宏,会让人想到祭祀这类场合,失眠概率大。当然,不要看见“俗”就说你不喜欢,“俗乐”并不是形容音乐低俗,大唐“俗乐”说的其实就是除祭祀等庄严场合之外,用到的大唐流行音乐,这个“俗”可以理解为“民俗”。既然雅乐只用在非常正式的场合,那么俗乐的使用范围就比雅乐多得多。比如用于宴会的燕乐、传统古典的清商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乐,还有具有异域风情的音乐都属于俗乐。如果“雅乐”和“俗乐”是两个人,那“雅乐”就是永远正式着装,一直保持严肃范儿的人,而“俗乐”就像穿衣风格多变的潮男。
根据宴会规模和宴请人员身份高低不同,所用燕乐的规格也不一样。作为大型宴会用曲,只有在皇帝请所有大臣吃饭,或盛大的庆典场合,才能演奏燕曲。作为大曲,燕曲包括了所有国宴上的大型歌舞表演。其中有声乐队、舞蹈队,还有庞大的乐器演奏阵容。当然,大曲的参演人员会比较辛苦。这是因为大曲要反复表演,国宴开多久,音乐要奏多久,所以要准备很多种舞、曲。为了临场不出错,事先肯定已经排练过很多遍了。因为皇帝坐在中间观演,所以唱歌的要一直唱,跳舞的不能停,乐手也要记得好好配合。
当然,遇到稍小型的宴会就只需用法曲。这个就不用大费周折,大曲的演出人员还可以继续上,但没那么辛苦了,因为大曲就是由多个法曲组成的,稍小一点的宴会上乐师们至少能缓口气。其实,大唐法曲很出名,能在大唐听次法曲简直幸福,怎么你没听说过法曲?《霓裳羽衣曲》你应该听说过吧,这就是大唐法曲的代表作。
三彩骆驼载乐俑·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健壮的骆驼昂首直立,张口嘶鸣,驼背平台上六位手持各种乐器、身着汉服的乐俑盘膝而坐,一位女俑立于中央翩翩起舞。这组乐舞俑是典型的盛唐时期的作品,舞乐者均穿着汉族衣冠,使用的却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www.daowen.com)
如果你是几个人小聚,不要宴会歌曲也可以。宴会歌曲太奢侈了,如果真用上,演奏的人会比聚会的人还多。一般情况会找像琵琶女这样的独奏者,或者找像关盼盼这样会唱《长恨歌》的,来一首独唱就满足要求了。而且这样既能听音乐,又能近距离与表演者交流,这是宴会乐曲所比不了的。那时的大唐文人流行一种新玩法:几个人相约去找唱歌的姑娘们,看看姑娘们唱的歌词是不是自己写的诗,看谁的诗被唱得最多,谁就是写诗写得最好的人。发明这个玩法的是高适、王之涣和王昌龄,当时三人在酒楼里正喝酒聊人生。酒楼里突然来了一群艺术家,她们这桌其中四个姑娘坐好以后就开始唱歌了,这一唱,唤起了三位诗人的好胜之心。他们约定:谁的诗被唱出来,就在墙上给自己画一道杠,最后比谁的杠多,就算谁赢。这次比赛很激烈,上半场的比分是高适和王昌龄持平,王之涣零分,对于王之涣来说这是妥妥的羞辱啊。零分的王之涣脸红了,他说:“长得不够漂亮的就不会唱我的诗,如果连那个最美的姑娘都不唱我的诗,就算我输,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就算我赢。”高适和王昌龄听着也有趣,心想你这是孤注一掷啊。上半场你没拿一分,这样一来就想绝杀。从概率上说,那最漂亮的姑娘随便唱一首可能是高适的诗或者是王昌龄的诗,总之不可能轮到王之涣。再说了那几个姑娘根本就不认识哥几个,这就是个拼运气的事。两人头一点,就这一局定胜负。结果最漂亮的姑娘一开口就唱了:“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三人哄堂大笑,实在是意料之外!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王之涣获得了胜利。
壁画《胡旋舞图》·唐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的“胡旋舞”壁画,从构成形式、造型手法到色彩技法的运用,都有独特杰出之处,呈现了唐代审美的雅俗观及乐舞的价值观。这幅壁画博大精美,恢宏绚丽,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中国画世界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具体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