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是在建筑业响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的应用实践,从此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到现在历经了约一个世纪。但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技术水平、价值观念均有差异,当前绿色建筑在世界上尚未有明确一致的定义,绿色建筑涵盖的范围也各不相同。绿色建筑在国际和国内有三种常见的提法,分别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虽是三种提法,但其共同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第二,营造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第三,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以下具体介绍三种提法不同的含义。
1)生态建筑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建筑师Paola Soleri第一次把生态和建筑结合到一起,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生态建筑最关键的是在达到设计标准的前提下,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61]。在建筑设计中尽可能地考虑与自然条件相结合,最大化地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耗[62],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使用建设地区当地的建设材料,减少运输的浪费;利用地势和风向[63],增强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充分考虑太阳能的应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等。需要解释的是,生态建筑不能以牺牲人类居住舒适度来一味追求保护自然生态,而应实现建筑与生态的平衡发展。
2)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首次出现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章程》,章程提出,可持续建筑不仅要考虑建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同时应考虑其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4],甚至改变对人类发展的认识。虽然各国的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国家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人们对居住健康和保护环境的认识也参差不齐,但各国对可持续建筑的认识基本达成以下几点共识:第一,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尽可能利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减轻环境负荷;第二,不因人类的建设活动和居住行为影响生物的多样性;第三,提高室内居住的舒适度。因可持续建筑涉及经济社会性,其发展需结合各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合适的具体发展战略[65],而非一概而论。
3)绿色建筑
国际与国内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和定义各不相同,英国建筑设备研究与信息协会认为,绿色建筑是促进人类健康,建筑本身和建造过程都符合高效利用资源和生态保护原则的建筑。美国California环境保护协会认为,绿色建筑是在设计、建造、维护全生命周期内,能有效回收资源体现再利用价值的建筑[66]。2006年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最大化地节约资源(节能、节材、节水、节地),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的室内空间,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建筑。(www.daowen.com)
综合来说,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和绿色建筑虽然提法不同,但有共同的内涵,即建筑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最终实现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图2-8所示。
图2-8 绿色建筑三种提法的关系
发展绿色建筑需满足基本要求:第一,以人为本[67]。居住空间的舒适和健康是建筑设计首先应考虑的基本要求,保证室内生活、工作、活动空间的质量是发展绿色建筑的前提。满足居住者对室内空间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具体措施包括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第二,造价合理。绿色建筑因采用绿色化的设计,从规划设计到建造过程中的建材、人工、设备费用都会比传统建筑更高一些。对于此问题的考虑需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方面,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绿色建筑在交付使用之前的费用更高,但其在运行维护阶段,能耗低,自我维护价值高,运营管理费用低;另一方面,应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先进的低成本绿色技术。
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包括:第一,节约资源。在建筑中尽量利用自然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采用节能性能良好的设备;设置中水循环系统,收集屋面雨水;室内装饰尽量采用木质板材和家具、家居系统的智能控制等。第二,保护环境。绿色建筑应合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后的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天然建筑材料,如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内部降解再利用,使建筑本身成为一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