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化青花瓷的烧造时间

德化青花瓷的烧造时间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德化青花瓷器始烧于何时?这件正德十四年墓葬出土的青花瓶,可以认为是德化目前发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青花瓷器。这种土钴的发色,同目前德化青花瓷窑址中所采集的青花瓷标本截然不同。这两座明末清初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白釉瓷器但就是没有一件青花瓷器,这是德化在明代没有大量生产青花瓷器的考古学佐证。

德化青花瓷的烧造时间

德化青花瓷器始烧于何时?史书上并无明确记载。在德化青花窑址中所出土的带纪年款的青花瓷器很少见,主要发现有“成化年制”纪年款。在德化三班乡三班村的桐岭窑址、浔中乡隆泰村的后所窑、浔中乡的石排格窑、宝寮格窑等均有发现。这种带纪年款的碗,碗的造型为直口、直腹、圈足,外壁饰船楼台纹,在纹饰的旁边题“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底款为“成化年制”。这种款识排列为两竖行,每排两字,字迹潦草,外面没有圈线,而真正的成化款多为双圆圈线及双方框线“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为多见。

人们普遍认为“成化年制”差不多全是伪款,根据与其同出的属于清代风格的青花瓷器而言,这种带“成化年制”四字款的青花碗属于清代。

那么德化青花瓷器生产始于何时呢?

根据现有的材料,我们比较保守地认为,约在明正德、嘉靖时期。

1983年在德化的一座明墓中出土了郭真荫墓志铭。该墓志由瓷版制成,高14.2厘米、宽13厘米,中部稍凹,下端左右两角略残。铭文为:“德化县西隅上林,亡公郭真荫排行第四,生于甲戌年捌月拾贰日子时,没于辛未年柒月贰拾日丑时,享年伍拾捌岁。孝男郭祥祖奉祀,正德己卯年季春吉日书。”

正德己卯年为正德十四年,即1519年。文字颜色呈铁锈,有人认为是含铁的泥浆写成,也有人认为是用土钴写成的。

同一墓中出土了一件青花瓶,口径3.5厘米、高9厘米、底径3.5厘米,外壁饰菊花纹样。人们普遍认为,纹饰的颜料为土钴,即石墨。这件正德十四年墓葬出土的青花瓶,可以认为是德化目前发现的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青花瓷器。

不过,德化县所发现的100多处青花瓷窑址中,从未发现有这类青花瓷。我们的看法是,在正德时期,德化偶尔用土钴作为颜料生产青花瓷器。但必须指出,整个明代,青花瓷器在德化根本就没有作为一个品种进行大量生产。(www.daowen.com)

人们认为德化在明代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器,是依据上海博物馆所藏的一件白瓷狮耳瓶而做出的揣度。

该瓶青花书写“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造型属于明代,釉色白中泛黄,青花呈色暗淡,同样采取上述正德十四年郭真荫墓所出土的青花瓶所用的土钴。这种土钴的发色,同目前德化青花瓷窑址中所采集的青花瓷标本截然不同。

1973年在浔中乡高阳村后安岭出土了一座胡万历十五年(1587)的墓葬,同年在三班乡三班村也发现了一座“大明隆武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的墓葬。这两座明末清初的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白釉瓷器但就是没有一件青花瓷器,这是德化在明代没有大量生产青花瓷器的考古学佐证。

我们认为,德化在整个明代的陶瓷生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是其从宋元发展而来的闻名中外的白瓷。

到了明代末期,白瓷质量下降,开始变得逊色。这在当时就有评论,如明末崇祯时的进士,后仕于清朝的周亮工在其《闽小记》中说就:“闽德化瓷茶瓯,式亦精好,类宣之填白。予初以泻茗,暗然无色,责童子不住茗事,更易他乎,色如故。谢君语予曰‘以景德瓯,则嫩绿有加矣。’试之良然,乃知德化窑不重于时者,不独嫌其胎重,粉色亦足贱也。”

类似的评论也见之于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一书。他说:“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瓶、罍、盘、盏,皆精臻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红色。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

这两部书所说大致相同,都指出明末清初时,德化白瓷开始走下坡路,而且就国际市场而言,白瓷地位开始下降,T·沸尔克(T.Volker)在其《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中,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档案写道:“从万历始,销往欧洲的瓷器差不多全是青花瓷器。我们认为,这是清代德化青花瓷崛起的一个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