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德化青花瓷产地特点及工艺发展|青花世界

德化青花瓷产地特点及工艺发展|青花世界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古窑分布地点,德化的文物普查队将六个古窑依次命名为二板桥窑、珂垅窑、石坊窑、下苍尾窑、下尾窑、龙广窑,六个古窑相距不远。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称之为“元青花”。主要工具有陶模、竹子雕刀、金属刀具、蘸笔等。如透雕瓷熏炉、透雕笔筒、透雕套杯和透雕瓷狮子等,均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德化青花瓷产地特点及工艺发展|青花世界

青花瓷,始创于唐代。

青花瓷以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然后覆盖上一层较薄的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烧成后釉面清爽透亮,纹饰灵动而不失规矩。

无论从用料、纹饰、烧制时间还是制作工艺上看,青花瓷都极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时使用频率相当高。平常人家中多将青花瓷用作容器,坚硬、耐磨且不易损坏;而书香门第、官宦人家大多将其作为装饰品,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德化古窑依山而建,窑口已经被树木、荒草层层“包围”,远远望去一片葱翠。在这些看上去毫不起眼的“土山包”里,还藏着许多青花瓷。沿坡而上,随处可见片片碎瓷,山坡的断层里堆积着不同风格的碎瓷片,拾起一片,上面细微的纹路清晰可见。虽早已不住人家,但从残垣断壁中,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盛况

根据古窑分布地点,德化的文物普查队将六个古窑依次命名为二板桥窑、珂垅窑、石坊窑、下苍尾窑、下尾窑、龙广窑,六个古窑相距不远。

每个窑址面积大约为300平方米至500多平方米;残存的窑址依稀可辨认出窑口、窑壁、窑门;窑址内红烧土堆下,隐约可见烧制器物的窑具,如垫饼、匣钵等。

此次古窑群发现的瓷器多为青花瓷,烧造器物种类有碗、壶、瓶、器盖等。器物除素面外,流行刻画及模印花式的装饰手法,风格活泼,线条流畅,纹样常见的有灵芝、花草、缠枝、龙纹等。产品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

在大量碎瓷片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完好无缺的碗,碗口有青色波浪斜纹,碗身绘有正翻腾飞舞的蛟龙,整幅图画线条流畅,层次分明,青花成色浓淡相宜、俨然一幅写意画。碗的底部印有“盛兴”字款,从这可以看出瓷器外销各地。

古窑群里很多瓷器上都有相应字样,可从中推测,这里出产的瓷器曾大量外销国外,它们的发现具有较高考古价值,这个古窑群见证了清代泉州对外交流贸易的繁荣和德化窑在清代的发展和规模。

根据“泰兴”号沉船上的出水瓷器以及近年来各地沉船出土的瓷器,发现古窑群瓷器的器型、纹饰与沉船的出水瓷器基本相同,再依据“金玉、盛兴、玉兴”等字款,综合推断这些陶器出自清代。

元代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制作工艺发展日臻成熟,业界人士称之为“元青花”。但真正代表青花瓷最高成就的应当是清代康熙年间官窑出产的“五彩青花”。

月记窑

清代青花瓷器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图案题材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历史高峰,清代的青花瓷器深受收藏家喜爱,甚至远销海外。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于窑炉结构、配方原料和烧成气氛的变化,由乳白演变为淡青色的白釉,这种色调很类似当时景德镇的白釉,只是釉光比较景德镇白釉刺目,因而又有“填白”或“甜白”之称。胎骨的瓷土淘洗不如建白瓷精细,加上成分有所变化,呈色由“糯米胎”变成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质地非常坚实。

明代,德化瓷的装饰技法在传承宋元的基础上增添了透雕、雕塑等,这些装饰技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德化白瓷的艺术魅力,从而赢得了世界的赞誉。根据标本可见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模印、堆贴、浮雕雕刻、捏塑、透雕等技法。

1.模印

使用印模,将泥块放入印模内压印或将印模制成印盾放在辘轳车上旋转压模。印模多为陶质,外层为粗陶,吸水性强,内层为细陶,表面整洁光滑。内层表面可刻各种线条图案,在有吸水性陶模的作用下,使坯胎易于脱模。明时的模印技法已发展到印制人物雕塑的主干和精细附件。主要工具为印模、竹刀或铁质刀片。器物上的纹饰都采用模印方式,图案有仿青铜器上的纹样,如夔龙纹、云雷纹、饕餮纹等。

2.堆贴

将瓷泥或手捏的附件堆贴于器物坯胎的主干上,而后进行修整成型,堆贴法常见于主模的制作上。堆贴手法个性化特征较强,其花纹图案种类尽管不多,但一般不重复,在个性化特征突显的大师级作品上常见,以体现装饰技法的独特之处。如在爵形杯器物上堆贴梅花枝或梅花玉兰或梅花动物等,起到点睛作用,而在胆瓶上堆贴螭虎纹或梅花枝,在案屏上堆贴达摩渡江像等,这些堆贴技法的运用,与器物相得益彰。主要工具为竹刀、竹片、金属刀具等。

3.浮雕

用竹子雕刀在成型器物坯胎表面接贴,使装饰的花纹图案高浮于器物的表面,也有用刻刀刻出装饰的花纹图案,将纹饰外的部分整体往下修平,部分浮出花纹图案,高于表面。明代出现的浮雕装饰手法,有效地增强装饰图案的立体感。主要工具为竹子雕刀、金属刀具等。

4.雕刻

先用瓷泥堆成初形,然后用竹子雕刀按照作品的结构进行雕刻,主体成型后将主干中心部分掏空,而后精细雕琢。将雕刻手法运用于人物造像的装饰始于明代。明晚期,为了提高雕塑作品的生产效率,采用了主干合模,即制作前后两半组成的人物造像陶模,把两半分别用瓷泥捏压,然后把两半模印坯胎合模粘接,形成初型,再进行雕刻。明代社会较为稳定,宗教信仰十分活跃,陶瓷匠师们在这一时期大量制作与宗教有关的瓷雕造像,瓷质宗教信仰作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佛教最为常见,雕塑作品除了神仙佛像之外,观音的造型可谓是多姿多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德化白瓷的雕刻艺术独树一帜,在外销中倍受西方上流社会的青睐,由此推动了欧洲制瓷工业的发展,在世界陶瓷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工具有陶模、竹子雕刀、金属刀具、蘸笔等。

5.捏塑

用双手把瓷泥揉捏成条状、或块状、或球状,而后堆塑成作品造型,再按作品的结构捏塑细节部分构件。捏塑常见于主体造型,以及手、脚、衣纹、飘带等附属部分的制作,用双手精心制作,有时配以竹子雕刀。

6.透雕

又称通花、镂空,是用竹子或金属雕刀或硬笔在成型的坯胎上画出图案,然后用薄而尖的刀片透刻,通去不需要保留的部分。这一装饰手法出现于明代,其制作的镂空作品,图案优雅,清晰美观,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享受。如透雕瓷熏炉、透雕笔筒、透雕套杯和透雕瓷狮子等,均为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主要工具为竹子刻刀、金属刀具等。

德化青花瓷器白釉质地和青花色调的特点,大体有如下的发展趋势前期白釉质地洁白微泛淡淡的水青色,青花色调比较肥厚滋润,蓝中泛紫,色彩浓艳,浓重处求铁锈斑点;后期白釉质地白中发灰,青花色调稀薄光亮,蓝中泛灰,色彩淡雅,缩釉处往往呈现崩裂纹。

德化青花瓷器品种,以日用饮食器皿数量最多,陈设供器次之。造型的特点主要从实用结构出发,采取当时流行的形式。器物无论尺寸大小,胎体都比较厚重,未见轻薄者,体现朴实稳重的特点,制作时广泛应用模制轮修。因而趋于规格化的倾向,适应产品多、数量大的要求。

德化青花的山水人物,一般用笔不同,往往踽踽独行,或临溪独钓,或抱琴长啸,或驱车前行,表现的大多是一种淡泊恬静的超然尘外的意境

德化青花盘

山水画面一般比较广阔,其间点缀屋舍,行船、飞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大多表现滨海风光。其中的山石既有“斧辟皴”的画法,山石都呈劈开的片状,继承南宋画院派的风格也有“披麻皴”的画法,山石都呈上窄下宽的不规则圆状,模仿元代“四五画派”的手法。有的水画面,成功地应用了浓淡不同的青料,有意识地造成深浅不同的层次色调,把远山近水面貌淋漓尽致地展现,艺术效果当然超过了一般的图案。

书生课读”图案是德化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的题材之一。古虬老树之下,回形勾栏旁,一少年学子,席地临几而坐,面前书卷厚叠,案上香烟缭绕,寥寥数笔,勾画了一幅痴情憨态的书生寒窗苦读的情景。

这类作品多见于“经籍既盛,学术斯昌”的乾嘉时代,反映了当时仕途经济文化生活的社会风情,即使在偏僻的德化山区也文风彬然。

从发现的青花窑址数量可以想象得出清代德化陶瓷生产的繁荣景象。

明代德化窑青花处于产生、试制阶段,所以器型少。从馆藏的资料上看,除数量很少的几件小瓶,直到明末才出现碗器型。

如葛坑下仓尾窑出土的碗,口径12.5厘米、高4.8厘米、足径6厘米,圈足,足底素胎,撇口鼓腹,外壁釉下青花,碗内底有釉下草书字款,如“春”“花”“玉”“香”等。到了清代,青花瓷器达到兴盛,器物种类也不断增多。

下面就德化陶瓷博物馆馆藏的标本对各种器物的种类做个介绍:

1.碗,分九类。

第一类:口微敞,鼓腹,圈足。釉色白,胎质坚。一般口径10厘米~11厘米,底径4厘米~5.5厘米,高4.5厘米。图案有动物、风景、人物、花草、字等。上寮窑、后井窑、宏祠窑、六车窑、尾草埔窑、杉林窑等50多个窑址出土。

第二类:敞口,口沿稍外卷,鼓腹,圈足。胎质坚白。一般口径15厘米~18厘米,底径6厘米~8厘米,高6厘米。图案有字、风景、人物、花草、动物等。石排格窑、泗滨村窑、桐岭窑、窑垅山窑、后寮窑、东坪窑等50多个窑址出土。

第三类:敞口,口沿外卷,腹稍鼓,圈足,胎质坚。一般口径12厘米~15厘米,底径6厘米~8厘米,高5厘米~8厘米。釉下图案丰富。有20多个窑址出土。

第四类:口外侈,深腹,近底处向外折出,圈足。质坚,有的质呈暗淡色。一般口径15厘米~18厘米,底径6厘米~8厘米,高6厘米。碗外画简单的花草纹,碗内侧釉下图案丰富。后寮坂窑、后格垅窑等有出土。

第五类:口外侈,腹中部向内弧折,圈足。釉呈白青灰色,质坚白。一般口径16厘米~17厘米,底径6厘米~8厘米,高6厘米。碗外画简单的花草纹。碗内侧釉下图案丰富。后寮坂窑、后格垅窑等有出土。

精致影杯

第六类:敞口,斜腹,圈足。釉色白,质坚。一般口径15厘米~17厘米,底径5厘米~6厘米,高6厘米,外侧釉下图案丰富,内底饰有简单花草。桐岭窑、洞上窑、双溪口窑、乌山岭窑等有出土。

第七类敞口,浅腹,圈足。釉色白,质坚白。一般口径14厘米~16厘米,底径6厘米~7厘米,高7厘米。外侧釉下图案丰富。底足内饰有简单的花草纹或字款。石排格窑、桐岭窑、下岭窑、胡须窑、下林坑窑、桂格窑、下涌窑等有出土。

第八类:口微敞,深腹,圈足。釉呈白青灰色,质坚。一般口径14厘米~20厘米,底径7厘米~8厘米,高6.5厘米。底足内有字款,内底饰有简单的花草。外侧釉下图案丰富。桂格窑、白叶窑、孝坊山窑、东头窑、岭兜窑等有出土。

八骏杯(明)

第九类:敞口,口沿稍外卷,斜浅腹,圈足。釉色白,质坚白。一般口径16厘米~20厘米,底径6厘米~8厘米,高8厘米。内底有一涩圈。外侧釉下图案丰富。后所窑、尾草埔窑等有出土。

2.盘,分二类。

第一类:敞口,斜腹,矮圈足,釉白质坚。口径在24厘米以上,底径在12厘米以上。器外饰简单的图案,盘内釉下图案丰富。石排格窑、祖龙宫窑等有出土。

第二类:敞口,外壁斜直,圈足。釉色青灰,质坚白。口径在24厘米以上,底径在12厘米以上。外侧饰简单图案或弦纹。盘内各种釉下图案丰富。有方印底款。洞上窑、仙亭窑、石排格窑等有出土。

3.杯,分五类。

第一类:直口,圈足,足小。外腹壁图案较简单,杯内一般不饰图案,口沿大多有两道弦纹。一般口径4厘米~6厘米,底径3厘米左右,高3厘米左右。石排格窑、尾山窑、宏祠窑、后所窑等有出土。

第二类:直口,平底,底向内凹。一般口径5厘米,底径2.8厘米,高2.8厘米。表面饰较丰富的釉下图案。石排格窑、宏祠窑、后所窑等有出土。(www.daowen.com)

第三类:敞口,深腹,圈足。一般口径4厘米~6厘米,底径2.5厘米~3厘米,高3.5厘米。器表饰简单的图案。后所窑、石排格窑等有出土。

德化白瓷盘

德化“山光悦鸟性”白瓷盘

第四类:敞口,腹壁斜直,圈足,形如漏斗。一般口径5.5厘米~6.5厘米,底径3厘米左右,高3.5厘米左右。表面纹饰简单。竹林仔窑等有出土。

第五类:敞口,深腹,圈足。一般口径5厘米,底径3厘米,高3.5厘米。足上有一明显的折纹。器表饰简单的图案。竹林仔窑、后格垅尾窑等有出土。

4.碟。分四类。

第一类:敞口,浅腹,矮圈足。一般口径18厘米~20厘米,底径10厘米~12厘米,高2厘米,器内画青花鱼纹等图案。屈斗官窑、上寮窑等有出土。

第二类:敞口,外壁斜直,矮圈足。一般口径14厘米~20厘米,底径11厘米左右,高3.5厘米。器内画青花鱼纹、花草等图案。屈斗官窑、桐岭窑、羊条中板窑等有出土。

第三类:口微内敛,腹中部向内弧折,矮圈足。一般口径18厘米~21厘米,底径8厘米~10厘米,高4厘米。器内底画青花鸟纹等。屈斗宫窑、后所窑等有出土。

第四类:敞口,腹中上部内壁微斜直,腹中部向内弧折,腹壁厚,矮圈足。一般口径10厘米~16厘米,底径8厘米,高4厘米。涌溪窑、丁溪坂头窑等有出土。

5.小碟,分二类。

第一类:敞口,浅腹,矮圈足。一般口径6.8厘米,底径3.5厘米,高2厘米。杨坪张窑、石排格窑等有出土。

第二类:敞口,口沿稍向外张,浅腹,近底处向外折出,矮圈足。一般口径8厘米~10厘米,底径4.6厘米,高2.5厘米。宝寮格窑、泗滨南岭窑等有出土。

6.匙:状如琵琶,匙口稍尖,匙柄顶端向下弯,端顶饰一个小花朵,匙面画有青花纹饰。器身厚重。宏祠窑、岭兜窑、后所窑等有出土。

7.盒:圆形银饰青花盒。岭兜窑有出土。

8.壶:配圆盖,小口,直腹平底,有流和把。青花图案丰富。后所窑等有出土。

9.灯座,分二类。

第一类:残底座,中间的把柄部分和上部盖把的形状不了解。底座中空,体厚重,像一种铜铃。外表画青花,石排格窑出土。

第二类:残缺,座为盆式,柄居于盆座的中央,作葫芦形,下粗上细,柄中空,上下相通,柄的中央凸出,可看出柄的顶端有一个小盘式的形状,以盛灯盏。整件器物厚重。座及柄均画有几朵青花,座外底部有字款。屈斗宫窑出土。

10.器盖:器表画有青花竹叶和树丛,盖顶堆青花鼠虎1只,作为把柄。洞上窑、屈斗宫窑等有出土。

11.瓶:盘口,细长颈,鼓腹。青花图案以山水人物多见。后所窑有出土。

德化五彩瓷酒壶

12.香炉:鼓腹,三足,青花图案多样。岭兜窑有出土。

笔者认为自元代开始景德镇窑的青花瓷生产,由于规模大,工艺技术先进,及其官办御窑地位,它的青花瓷的器型、造型、纹饰都具有代表性,而且对全国各大小瓷窑的产品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造型风格、纹饰特征的演变上,但有个时间先后的问题。一般来说,距主窑中心区愈远,同一造型特征出现的时间愈晚,晚几年十几年都有可能。

自元末开始,各地就已出现了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的瓷窑。较早的有云南玉溪窑、建永窑。明、清时期各地仿制青花瓷的窑口增多,仅福建省就有德化、永春、安溪、漳州、平和邵武等诸窑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但是,由于各窑使用的原料不同,烧造方法各异,又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

关于德化窑的青花瓷器,在过去的文献记载中很少提及。福建德化窑是明、清有名的白瓷窑,历史上有“白建”之誉。有了优良的白瓷就能生产出各种上好的彩瓷,所以德化窑产青花瓷是顺理成章的事。

德化窑生产青花瓷的时间大约始于明代中晚期,盛于清代。

上海博物馆所藏德化窑白釉辅首瓶带有“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的青花题字,应是明德化窑青花瓷稀有的纪年器。

清代德化窑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已发现的清代窑址就有100多处。清代外销瓷中就有德化青花器,特别在南洋一带时有发现,在南海沉船中大量发现,而德化的窑址发掘资料也充分说明,德化青花瓷在清初就已进入兴盛时期,在民间的日用器具和外销出口瓷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清代德化窑青花瓷与景德镇同期青花瓷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自己独特的风格,其鉴别要点如下:

1.胎釉:德化窑青花瓷的胎釉为传统德化窑白瓷的胎釉,胎质致密细腻,洁白晶莹;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胎体较厚,但在灯光或日光下,却能映见指影,釉层的色泽稍稍泛青,肥厚而滋润。青花色泽蓝中泛灰,有疵点,略有晕散。

德化窑青白釉印花四系罐(内套装小瓷瓶)

纯白釉将军罐(明代天启年间)

2.器型:从常见的一些传世品和出土物可以看到,器型十分丰富,有碗、盘、杯、碟、瓶、炉、盂、砚、尊、花觚等众多的民间日用器皿和少量陈设瓷,大多造型浑圆古朴,比较传统。

3.纹饰:纹饰图案十分丰富,有山水、动物、花卉植物、人物故事、佛教图案等,比较传统。最具德化窑青花瓷独特风格的有两点:一是较多以诗文题词来装饰,如见有“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雪白山上高士卧,月阴化下玉人来”“志在书中”等等,二是较多窑业作坊、业主商号款识。所见有美玉、胜玉、瑞玉、山玉、同玉、和玉、吉玉、如玉、福兴、珍兴、长兴、美兴、宝兴、和兴、顺兴、新珍、合珍、全珍、和美等等。表现出德化临近东南沿海,因而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广告、品牌)意识,这是它先进于景德镇及其他内地瓷窑的地方。

4.款铭:明、清两代民窑青花瓷器的古语款中,较多地反映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儒学观点,从传世品及出土物中常常见到:“状元及第”(明万历、崇祯)、“三元及第”(明万历)、“金榜题名”(明崇祯)、“五子登科”(清中晚期);而“志在书中”的款铭则是清代德化窑最具特色的铭文之一,深刻折射出古代闽南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

福建德化窑民间工匠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装饰的题材与形象,也表达了他们淳厚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当时的社会审美意识。因此,德化窑的青花瓷花式丰富,取材很广,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类型:

1.历史故事

这里包括有神话传说、游仙图、高士图、福禄寿三星图、婴戏图等和一些描写生产活动和社会风俗的作品,如耕牧、渔猎、攻读之类,有不少窑址生产盘碟上有“志在书中”“晨兴半柱香”题字的人物画。有的青花瓷画面楼阁行船纹饰,旁边附上王勃的“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诗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2.自然景物

多为小品山水,简洁深秀,充溢着一种清微幽冷、深居逸致的气氛,也表现了自然环境的秀丽风光。有的从日常生活中剪裁出来的小景,配上一句简短但意味深长的抒情语句,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笔者曾见一清代德化窑青花“志在书中”铭文盘,口有冲。该盘口径15.8厘米、高3.2厘米、足径7.6厘米,盘内外及圈足内均施满淡淡青白色的釉,釉层肥厚而滋润。胎体厚重,胎质致密细腻,胎厚但透明见光,在日光和灯光下,能见反面指影(景德镇等其他窑口青花瓷在同等厚胎下不透光,不见指影),这是由于瓷胎中氧化硅含量较高,烧成后玻璃相对较多,因而透光度良好所致,这是同期国内任何其他窑口青花瓷所不能比拟的,也是明、清两代德化窑青花瓷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该盘内青花绘画有一文人学子正在窗口读书,左侧草书“志在书中”四字,青花蓝中偏灰,略有晕散,见疵点。盘外壁绘有对称的三个变形“生”字,圈足微外撇,足端无釉,修得滚圆,呈“泥鳅背”;圈足内满釉,青花料绘双圈,双圈中竖写草书“和美”二字。

清德化窑青花“志在书中”盘有大小不等的规格,盘内绘画风格略有不同,但绘画主题及草书“志在书中”基本一致,应为清代德化窑青花瓷盘的标准器之一。

笔者也曾见一件清代德化窑青花蓝地开光纹折腰“喜上梅梢”纹瓷盘片,高5.4厘米、口径23厘米、底径8.5厘米,为清代福建德化窑器物。器呈宽板沿、浅腹、圈足、撇口,瓷盘通体施以白釉,胎体致密,釉色白中闪青,青花设色淡雅逸丽,仿若春风拂面,醉人心扉:图案花纹清晰,浓淡相间,纹样微凸,具有很好的视觉效果。青花色泽蓝中闪灰。色料鲜艳明亮,传递出一种灵动率真之气;瓷盘装饰纹样随作者的匠心而安排,莫不自然质朴,恰到好处。

瓷盘中心绘一只喜鹊栖于梅花树梢上,可见梅花树梢似在微微摇颤逗人情趣;而栖于树梢上的喜鹊则体态舒展,姿态雍容,灵动鲜活;瓷盘外壁绘五组花卉纹,融洽和谐,疏密有致,主客呼应,繁而不乱。整个瓷盘画面情景交融,充满了蓬勃的盎然生机,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梅”与“眉”音同,故借此构图表示“喜上眉梢”,寓意人逢喜事精神爽,喜形于色好事多。整幅画面构图精妙,工写兼备,勾勒、渲染、点缀并用,绘画技艺娴熟,画法工稳老练。特别是喜鹊的刻画,勾点精到,神形逼真,生动有趣,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趣,极富生活情趣。

五彩“喜上眉梢”罐

“喜上眉梢”是中国民间最为喜闻乐见的吉祥喜庆图案之一。

古人以喜鹊作为喜的象征。《开元天宝遗事》云:“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喜鹊报喜。”《禽经》曰:“灵鹊兆喜。”可见早在唐宋时代即有此风俗。当时的铜镜、织锦、书画等,已有很多喜鹊的题材。

历史上,福建德化窑陶瓷纹饰中“喜上眉梢”也是常用的题材,民间艺人们以所喜爱的梅花谐音“眉”字,画喜鹊站在梅花枝梢,即组成了“喜上眉(梅)梢”的吉祥图案。民间多以喜鹊喻喜庆之事,“梅”与“眉”同音,故又作“喜上眉梢”。

瓷器的销售,改善美化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友好往来。因此德化青花瓷器的作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在陶瓷工艺史上也应占有地位。

德化瓷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因此在国外的收藏也格外丰富,比如被誉为当时第一制瓷高手,“天下共宝”的明代宗师何朝宗的作品,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便有200多件。

欧洲商人提供欧洲家庭使用的银餐具和陶器式样大量订货,德化窑工不断地研究和改进产品造型,烧制成带过滤的茶壶、带嘴的水罐、咖啡壶、啤酒杯等日用饮食器皿供应欧洲市场。同时表现欧洲人生活题材的雕塑作品如商人、家庭妇女、旅行者以及狮子、骆驼和神话里的怪兽等,也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在这些十八世纪左右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圣诞老人的形象。

而何朝宗等中国大师的代表作品,也被欧洲的陶瓷艺术家不断仿制,出现了许多“欧洲版本”,成为中欧文化交流的有趣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