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厚街祠堂与民居建筑的不同步发展,以及建筑程序规范

厚街祠堂与民居建筑的不同步发展,以及建筑程序规范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能正是这一点,才导致了厚街的祠堂与民居建筑的不同步发展,民居多与同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各地明清建筑有异,而祠堂则与珠江三角洲各地几乎一致。(三)建筑程序整体而言,虽然厚街各处祠堂修建的年代不一,但基本一致的形制,说明当时在祠堂建筑程序各个方面都有约定俗成的规范。对联对联是传统装饰之一,厚街祠堂的每进门庭、柱范上通例都会有对联。

厚街祠堂与民居建筑的不同步发展,以及建筑程序规范

祠堂属于民用建筑,但与一般的民用建筑又有很大不同,而有着明确的宗族及相关含义。可能正是这一点,才导致了厚街的祠堂与民居建筑的不同步发展,民居多与同时期的珠江三角洲各地明清建筑有异,而祠堂则与珠江三角洲各地几乎一致。

(一)外观格局

从外观格局上来看,厚街的祠堂表现为典型的岭南祠堂建筑风格,与珠三角洲各地所见几乎完全无差别,都是采用院落式堂寝制,平面和空间组织均呈对外封闭而对内均敞开之势,布局严谨而遵从中轴对称。在建筑理念上,以礼制秩序结合天井组织院落和建筑,前后分明而逐渐内敛,整个祠堂庄严肃穆而又井然有序,很好地体现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厚街的祠堂有两进和三进之分,大型的多达四进或五进(又叫五栋)这可能最主要是由于功名地位高低的结果,与祠堂的等级(宗祠、房祠、家祠)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按封建礼教,宗族的祠堂(包括高官)均不能超过三进,否则,要遭灭族。河田的方氏宗祠之所以能建五进,其原因有二:其一,因“莆田六桂”兄弟6人在唐乾宁至天祐年间(894—904年)先后中了进士;其二,方幼学是宋末郡马,官封郡驸,属皇亲,该祠始建于明建文元年(1399年),当时方孝孺声名显赫,深受器重,故建文帝特准建五进,至永乐帝时,祠已竣工。

三进祠堂

这种祠堂的整个建筑包括三进,功能上明显地区分为三部分。

第一进以大门为核心,大门的功能相当于民居的门楼或者通道,但采用的是类似于房间的形制,高大宽敞,主要给进入者达到庄重肃穆的效果。因为大门类似于本地民居中的厅堂,本地又称之为门厅。由于其位置在整个祠堂之前,所以也称为前栋。

第二进为中厅,又称“中栋”,即议事厅,旧时这里是族人议事、庆祝、婚宴的主要地点。在整座祠堂建筑中,过厅一般都是面积最大的单一建筑部分。过厅中央通例有四根粗大的立柱,立柱上多有楹联。立柱之内称为“明间”,但无墙壁实际遮蔽以区隔,立柱两旁的墙壁顶部多绘有壁画及诗词,两侧墙上悬挂着楹联,使得前厅充满了祠堂的肃穆气氛。

第三进即后栋。绕过隔扇进入后天井,后天井的格局、功能与前天井相同。祠堂的最后一进即后厅,由后天井的尽处开始。后厅是最能够体现祠堂功能的建筑,此处通例供奉有祖先牌位。由于拜祖祭祀主要在此进行,所以又叫祀厅。最后部中间设置神台、神龛以及其他一应祭拜设施,台下、龛中供奉本族或本支历代祖先牌位,因此通常都可以见到众多的红底金字的牌位。台下有本祠堂内最高、最大的台基,多有台阶与地面相连,建筑理念是以高、大突出祖宗地位。在有些祠堂中,神台、神龛上方还可能张贴祖先画像,这些祖先通例是达官显宦。

历经劫难,现在的厚街大多数祠堂中旧时的祖先牌位都不复存在,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重修过的祠堂后厅,也很少见到以前的牌位一一复原摆放。这反映出了祠堂功能的改变。

两进祠堂

从建筑上说,两进祠堂较小,但与三进祠堂并无根本差别,不过是将中厅及所属的后天井这一结构部分省略掉,过厅以后中隔天井,直接顺对祀厅即后厅,过厅、后厅的布局、结构与三进祠堂的过厅、后厅相同。

(二)建筑材料

祠堂建筑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砖、石、木三类,比普通民居考究得多。但祠堂一般都年代久远,村落又缺乏文献记载,而村民也莫衷一是,因此,尚难考证这些古祠堂建筑材料的出处。

青砖 祠堂通例使用青砖,青砖与民居中所见的并无不同。

石料 旧时使用的石料主要有两种:麻石和红石。

木料 祠堂的门、梁、架和一些柱子都使用木结构,修建祠堂时木料的使用量因此极大。著名大型祠堂通用槅木从东南亚进口,相当名贵。

(三)建筑程序

整体而言,虽然厚街各处祠堂修建的年代不一,但基本一致的形制,说明当时在祠堂建筑程序各个方面都有约定俗成的规范。(www.daowen.com)

选址 祠堂是以祭祀为最主要目的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开始建设之前,尤其要看好风水,厚街的祠堂都要经风水先生选定具体的方位后才能开工。

择日 选好建筑地址、备好建筑材料之后,要举行开工仪式。开工仪式通常包括两部分,最重要的是择吉日。择日可以由族人自己看黄历选择,但多请风水先生。

开挖地基 祠堂通常比民居高大,但地基开挖的深度差不多,只是处理特别一些。

砌地石 挖好地基后要“砌地石”,旧时民居在建筑时也有这一程序,但是祠堂的“砌地石”更加考究。

砌墙 地基完成后,通常开始砌墙。砌墙前,要在地基石上垒旁石,旁石既可以保护墙体,又可以增加祠堂的美观,还可以达到厚重、庄严的效果。

上梁 与民居一样,祠堂上梁时也要择吉日、拜神才能进行,但各村习俗也有不同。

龙口 正梁正中上方的屋脊要留一洞口,洞口朝上,称为龙口。这个习俗与本地民居建筑相同。

(四)建筑工艺

祠堂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在旧时,祠堂通常又是村落中最重要和最显眼的建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宗族的脸面,建筑工艺因此大多很讲究。

灰雕 灰雕是重要的传统建筑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立体感强、层次分明、主题突出。灰雕尤其盛行于明清时代,多用于祠堂、庙宇、豪门大宅的屋脊和单尾处。

图绘 祠堂通常都有丰富的绘画,本地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以彩绘为多见,但也有素绘,有时使用何者,似乎与绘画所在的部位有关。

木雕 木雕常见于祠堂的梁架构件、封檐板、屏风门、挂落和祠堂内的家具陈设等,内容则大多是各种动物植物,借此寄托人们美好的祝愿。

石雕 厚街的石雕所用的石材多为麻石质地。麻石具有坚固耐磨、防潮防火的特点,因此在祠堂建筑中多有使用,尤其是用作门框、柱础、角柱、台基和外檐等关键部件。这些石材在发挥建筑的功能外,又因为其上多有石雕而成为艺术品。大型祠堂在头栋或魁星楼的屋脊大量使用佛山烧制的历史人物故事图案作为装饰,如桥头的节度陈公祠、河田村的五栋祠。

对联 对联是传统装饰之一,厚街祠堂的每进门庭、柱范上通例都会有对联(详见后文各处的祠堂描述)。一般而言,祠堂对联的内容较为固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有的表明姓氏派衍,有的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敬仰,有的劝说家人、后代和睦相处。

历史上,厚街几乎所有的村落都多见有各姓氏的祠堂。但在清末以后、尤其是在解放以后,由于多种原因,这些祠堂有着不同的命运,有的早已无影无踪,有的基本废弃,有的则重获新生,还有一些则改变了用途。

以前祠堂的功能很多:一是做学堂,教育族人的子女。二是家庭议事,宗祠的中厅就是议事厅。一旦有涉及全族的事务或者发生比较重大的事情,族人就在那里商议。女人则不在列。三是喜庆场地。婚宴在祠堂内摆酒,邀请族人喝喜酒。四是祭祖场所。这也是祠堂最重要的一个功能。从前,族人在重阳、清明拜山回来,会在祠堂再拜。族人分拜山、祭祀用的金猪仪式也在祠堂内进行。

厚街族人公家(即全体)建的为祠堂、宗祠,自己房支建的叫家祠,祠堂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供奉祖先。解放后,厚街有两次大规模烧牌位运动。一次是在1950年,大部分祠堂供奉的祖先牌位都被烧掉。1968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在“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口号下,又将上次没有烧完的以及那些烧后重修的祖先牌位,也一把火全部烧净。改革开放后,有的村将旧祠堂进行修缮,有的村则在原址重建祠堂。2010年经过文物普查,厚街各村登记在册列入保护单位的主要的祠堂有48座,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