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竹溪古韵:厚街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意义

竹溪古韵:厚街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意义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中国,对一个特定宗族来说,祠堂有多方面的意义,通过祭拜先人达到整合族人、抗衡外力,从而使宗族得以维系和发展。厚街境内的60多个自然村中有近100多座祠堂,祠堂满足了村民对于归属、守护等诸种需求。厚街祠堂众多,这些祠堂的建筑布局、外观形制、建筑材料等都相当统一,也与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祠堂在建筑风格上大同小异,但与民居建筑风格则截然不同。

竹溪古韵:厚街祠堂的建筑风格与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族向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姓氏,就是一部迁移发展史,传承与积累着历史文化传统;从小的方面看,人各有姓,姓氏是家族成员的符号,人与人交往首先互通姓氏开始。

古代常常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宗族:作为上位的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通常包括很多有相同血缘的处于下位的房、家之类的支系,即所谓开枝散叶;而多个同一血缘的支系合为一个宗族,彼此共同供奉同一先人,即所谓百海朝宗。中国的宗族以及相应的观念、外在物化形式很早就已经形成,源远流长而且深入人心,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诸多方面。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或者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宗族把祖先与儿孙连为一体,彼此在血缘上、文化上和利益上都息息相关。

宗族经常体现为某些外化形式或者标志物,常见的有宗祠、族产、族谱、家训等,祠堂则是宗族观念物化的典型外在体现。自古以来,同一宗族的人习惯于聚居一处,企盼守望相助以教养生息,常常因此形成聚落并以聚落为基础逐渐建乡立村。而能够被公认为建乡立村,居住地范围内必须建有祠堂之类则是重要的标准之一。考古资料证明,中国人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存在祭拜祖先、立庙祭祀的现象,宋代祠堂逐步开始泛化,明清时代祠堂则几乎见于各地宗族,而各地宗族无不重视祠堂的修建与养护。同一宗族的人们总是“立祠堂以祭祖敬宗,续族谱为激励儿孙”。在传统中国,对一个特定宗族来说,祠堂有多方面的意义,通过祭拜先人达到整合族人、抗衡外力,从而使宗族得以维系和发展。(www.daowen.com)

自古以来,由于异姓共居导致的冲突和纠纷不断,很难处理,厚街因之出现了以宗族为单位的血缘整合,同姓人聚族而居,大家居住在同一坊里互相称兄道弟。其标志之一就是建造宗祠。厚街境内的60多个自然村中有近100多座祠堂,祠堂满足了村民对于归属、守护等诸种需求。修建祠堂、记录宗族的历史和谱系成为了各个宗族的神圣使命,是维系本族利益的重要途径。

厚街祠堂众多,这些祠堂的建筑布局、外观形制、建筑材料等都相当统一,也与当时的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祠堂在建筑风格上大同小异,但与民居建筑风格则截然不同。这些祠堂对研究岭南宗祠建筑艺术,以及东莞历史和居民族群变迁具有一定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