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福建乡村传统风俗竹溪古韵:桥头村旱地舞龙船的起源

福建乡村传统风俗竹溪古韵:桥头村旱地舞龙船的起源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至端午节傍晚,才把龙船收进长生庙。每到五月,举行“洗龙身”“龙开眼”“舞龙船”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消灭灾害,国泰民安。桥头村也有类似的传说,旱地舞龙船直到今天还在该村盛行。其实,舞龙船是和人文景观地貌变化有一定关系的。长长的龙舟无用武之地,人们就把龙舟缩短,改成能扛在肩上,用手舞动的短小龙船。

福建乡村传统风俗竹溪古韵:桥头村旱地舞龙船的起源

划龙船,夺锦标,这是东莞各地在端午节的习俗,在铿锵的锣鼓声中,健儿们竭力划桨,奋勇争先。碧水与激情碰撞,力量与灵血抗衡。两岸的呼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振奋和激昂。然而,厚街人就没这份好运,对于龙船,只能“舞”,不可“划”。由于镇内江岸线很短,不可能在江面上赛龙夺锦,于是因地制宜,盛行旱地舞龙船。农历五月初一早上,父老们齐集安放龙船的“长生庙”内,焚香祷告,祈福消灾。然后揭开盖龙舟的红布,用柚叶水洗净龙船,名曰“洗龙船身”;又用笔蘸朱砂画点龙睛,名曰“龙开眼”。木龙船用上等木料制作,长约四五尺,重约30斤,雕刻非常精致,龙头、龙身、龙爪、龙尾都纤毫毕现。一壮硕青年将龙船扛至正殿,向玉皇大帝神像三跪九叩,接着步出正殿,把龙船高高举起昂首朝天,大有腾空欲飞之势。此时“咚锵”之声大作,龙船被前后左右舞动,时而矫健跳跃,时而灵活游动。两旁站有几十个年龄不等手持树枝的人物,作划桨状,口中大喊:“扬去!扬去!(意为去邪迎祥)……”一长串鞭炮,结束了“出龙”仪式。接着那壮硕的青年扛着龙船,沿街舞动。每到人家或店铺门前,则高举过头,作朝拜状。这时,锣鼓喧天,恍若真龙降世,有人向主人说一堆吉利话,主人按例送给“利是”。这样一家一家地舞去,龙船后面一长串人(多是小孩)跟着看热闹。直至端午节傍晚,才把龙船收进长生庙。

旱地舞龙船

桥头村舞木龙(www.daowen.com)

关于旱地舞龙船,厚街人有个传说:明弘治年间,厚街遭遇一连串火灾旱灾庄稼失收,田园荒芜,房屋烧毁,灾民苦不堪言。王恪(宝庆府知府)、王缜(官至南京户部尚书)父子听闻,立刻赶回家,斋戒沐浴,筑坛求雨,兼镇火神。乡民跟随他们一起斋戒祷告,祈求上苍降福消灾。一天晚上,王恪父子同时梦见一老人前来,告诉他们玉帝见乡民心意虔诚,特派他来行云布雨,消除灾害。说毕,老人化作一龙腾空而去。父子俩醒来,果然听到隆隆雷声,大地普降甘霖。乡民跪在雨中,向上苍叩谢。第二天,王恪父子和乡亲们商议,一定要永远留住龙神,消灭旱灾火灾,就命人用上好木材,雕成龙体,放在长生庙内供奉。每到五月,举行“洗龙身”“龙开眼”“舞龙船”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消灭灾害,国泰民安。桥头村也有类似的传说,旱地舞龙船直到今天还在该村盛行。

以上传说带有迷信色彩。其实,舞龙船是和人文景观地貌变化有一定关系的。很久以前,厚街、河田、桥头、涌口、双岗一带都是临海(或临河)地区,每到端午节,必在江面上竞赛龙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厚街的鳌台、始祖滩曾在岸边挖出整只完整的龙船。随着时间的推移,昔日的河滩海滩开垦成农田,溪流也被截成鱼塘。长长的龙舟无用武之地,人们就把龙舟缩短,改成能扛在肩上,用手舞动的短小龙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